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最新资讯 > 快讯 >

四川传统傩戏的几种形式

发布日期:2024-04-10 13:48 来源:四川傩戏志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中国傩戏网整理: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调查,四川傩戏遍布全省各地。

若以地区而分,流行于四川东部重庆、涪陵、黔江、万县等地有傩愿戏、酉阳阳戏、土地戏、江北阳戏、綦江阳戏、庆坛(延生坛、养生坛、三霄坛)、师道戏、儒坛戏;

流行于川南地区泸州(注:泸州傩戏已于2018年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目,由天心堂负责管理及传承)、内江等地有秧苗戏、赵侯坛、庆坛戏;流行于川西(含川西北)一带的有成都端公戏、芦山庆坛、佛坛戏、嘉绒藏戏、德格藏戏、(羌族)释比戏;流行于四川北部的有梓潼阳戏、射箭提阳戏、傩坛戏、苍溪庆坛、剑阁阳戏等。

若依社会功能划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以求佑咒舞、冲傩还愿为主旨的庆坛(延生坛、养生坛)类傩戏,有傩愿戏、阳戏、傩坛戏、提阳戏等形式。

“傩愿戏”也叫跳傩、还愿戏。它是以冲傩还愿为目的的一种戏剧样式。

“阳戏”,因其演出时,演员头戴木制面具,所以当地群众称它是“鬼脸壳戏”。据清同治年间《酉阳直隶州总志》记载:“凡舞求佑,只用男巫一二人或三四人,病愈还愿,谓之阳戏,则多至十余人,生旦净丑,袍帽冠服无所不及。伪饰女旦,亦居然梨园弟子,以色媚人者。”这段记载,清楚地说明了阳戏的目的、手段,它并不是一般的祭祀仪式、道场法事,而是以生、旦、净、丑为行当的“梨园弟子”,着“无所不及”之“袍帽冠服”,演出完整的剧目以替主家“求佑”“还愿”。

“提阳戏”亦叫阳戏、花花愿戏。由于它流行在广元射箭乡,是以提线木偶来表演天上神祇,又以演员戴面具扮演人物,当地称为射箭提阳戏。提阳戏是以祈求消灾祛邪、赐福增寿和劝人行善,摆脱花花世界为目的的一种傩戏剧种。

“傩坛戏”是一种祈禳驱鬼、还愿祈福的戏剧。据《南充县志》记载:“凡病家延巫道,设香楮酒肴,诵北斗、莲花、药师诸经,谓之禳星。用桃木书符,谓之压鬼。巫觋统号端公,小禳为花船,大禳为打保符,及冬庆坛,浑如戏剧。”

傩坛戏与提阳戏有个共同特点,也是以提线木偶演神戏,优伶戴面具演人物,但二者都属于庆坛靖坛类型傩戏。演出必设祭坛祭祀,演出时有天上三十二戏、地下三十二戏之套路,并且是法事仪式与戏剧演出交织进行,是一种形式独特的傩戏剧种。

第二种类型,是以祭祀礼仪、庆贺神灵为主要目的的傩戏形式庆坛。

这一类戏,除本名称作庆坛者外,还包括上面列举的提阳戏、坛戏等。因为这几种傩戏演出前,都要设坛祭祀,并都有一套祭祀仪式程序和“正坛”法事、“耍坛”、演戏之定规。庆坛在建国前,可以说遍布四川城乡,是一种祭祀神灵,既娱神亦娱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古老演剧形态。过去凡逢神灵生日,求善遂愿及重大节令,均要设坛相庆。

四川的庆坛,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官坛”性质,一类是民间坛。

官坛由官方或一方的长官主持,有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和仪式程序。如芦山姜庆楼(原名平襄楼)的庆坛。姜庆楼始建于北宋,每年八月十五(相传为姜维殉难日),开坛祀祭姜维。其时,全城高搭彩楼四十八座,歌舞杂耍,隆重庆贺。至清代,姜庆楼成为当地总坛。届时,各乡各路坛班汇集姜庆楼庆坛。只有在姜庆楼开坛后,各地才能相继开坛。姜庆楼庆坛,有一套完整的仪式程序,许多戏剧性的演出,像折子戏一样,有机地组织在这套程序之中。为了娱人,又可随时插入民间灯戏,素有“一折坛,一折灯”之习俗。

民间坛,则是以当地群众祈晴祷雨,求五谷丰登、生男育女、儿孙幸福或六畜兴旺为主要内容,有所谓“五谷坛”“子孙坛”“猪儿坛”等。

这种官坛、民间坛的存在,实际上是历史上宫廷傩、民间傩以各自渠道流传下来的一种傩文化现象。我国自先秦以来,傩祭就以不同方式分化、衍变。一种仍为春冬祓禳,祈求农业丰收,岁岁平安;一种却成为皇家(官方)驱傩或祭祀天地的礼仪。至唐代,宫廷傩的发展十分壮观。傩祭的活动,不但设专门官署管辖,从事傩祭活动的队伍也空前庞大,仅以“侲子”而言,竟有“百廿人”之多。建国前每年的“祭孔”活动,也显示了官坛祭祀礼仪的延续和发展。

所以,四川存在的官坛和民间坛,都是我国自古以来傩文化发生发展的“活化石”,为我们认识此类文化现象,提供了考察的依据。

四川傩戏的第三种类型,属于做道场、放焰口、超度亡灵等活动的端公戏、师道戏一类。

这一类戏剧虽也有驱鬼逐魔、求佑治病的目的,但更多地是以“吃神水”“打保符”,为人治病驱疫或追荐亡灵、招魂降神,其中迷信色彩相当浓厚。

本文内容主要来源于《四川傩戏志》,感谢四川傩文化研究会的各位老师对四川傩文化的继承、整理和推广。愿中化传统文化永远传承不息! 

转自:泸州天心傩文化 公众号   /  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