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傩戏网整理:“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活动的行为模式。习惯上将因自然条件不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由社会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不同,称之为"俗"。
每年农历七月十三,寿阳县平头镇韩沟村,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活动以给“黄帝庆贺“传说中的生日”、驱魔攘灾、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健康平安为主题。活动主要形式是“爱社”傩舞演绎“轩辕大战蚩尤”。
“ 爱社”之名,源于在黄帝战蚩尤的神话故事,在双方交战中,轩辕军中扮做”鬼“的士兵表现得非常英勇,最终取得了胜利。为了表彰将士英勇作战、热爱社稷的行为,把这次”鬼战人“的战斗称之为“爱社”。
韩沟村一年一度的祭祀社火,从“爱社”进入轩辕庙祭拜开始。“爱社”以人扮鬼,演绎传说中“黄帝战蚩尤”并取得胜利的一场战役。又称作傩戏或傩舞(民间也称鬼戏)。 民间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爱社”傩戏的表演从“化装”开始,到表演结束大概需要一个上午的时间。
祭祀: 农历七月十三当日,在韩沟村的北神山轩辕庙, 爱社及村民要进行祭祀活动,风雨无阻。活动包括长者(主持人)宣读祭词、爱社成员轮流祭拜、集体祭拜、程式表演等内容。
表演: “爱社”由24人组成,分大鬼、小鬼两种角色,都化装成“鬼”样,并戴有面具。“大鬼” 6名,在中心进行表演, “小鬼” 18名,围绕大鬼排成马蹄形并击鼓 嗷叫助阵。 “小鬼”将“大鬼”三面包围,成倒U形。整个表演无唱词无说白, 仅有铛锣、大鼓、大锣、镲等打击乐器渲染气氛。整场表演多具象征性,动作不受锣鼓节奏限制。 气氛沉闷,呈现出一种古朴、单调、森严的神秘。
化装与舞势:演员化装突出了头脸和后背 。面部以戴面具为主,后背是大红绢花附植在专制的蓝底白花棉布上,服装以纯黑为主色,饰以白绳和各色彩带。 表演舞势有程式性,主要有软势、猴势、抱势、推门和珍珠倒卷帘组合等动作。
“爱社”面具被认为是一种对“鬼”图腾的原始崇拜。以龙头为模具, 用纸浆制作, 配以头角、耳环、红缨等。6个“大鬼”全为鬼脸,且按照红、绿、蓝、紫、黑、白依次排列。
故事来源:《山海经》记载,黄帝轩辕在阪泉山大战中,击败神农部落,乘胜追击,直至涿鹿,与蚩尤大战于郊野,双方各施其能,不惜动用鬼神法力,最后轩辕法高计多,取得胜利并杀死蚩尤。获得拥戴,呼为天子,尊称黄帝。
传承: 傩戏起于商周,以为驱傩。汉后,逐渐成为具有娱人色彩和戏乐成份的礼仪祀典。宋前后,开始衍变为酬神还愿的寄托,唐至清,在驱鬼禳邪,祈福求愿中 融入了的儒、道、佛等元素。
文化:应该说,傩戏是历史、民俗、宗教和戏剧的综合体。 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发展到今天,更体现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寿阳“爱社” 傩舞表演艺术,2007年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监 制 | 孙庆华 李惠子
统 筹 | 潘福明 任 静
责 编 | 潘丽霞 张艳君
图 文 | 博文思道
制 作 | 王美蓉 岳 扬
来源:搜狐号 、 生活在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