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最新资讯 > 快讯 >

定西职业技术学院健康管理学院赴临洮县“临洮傩舞”非遗文化寻迹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2024-07-28 10:56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近日,定西职业技术学院健康管理学院赴临洮县“临洮傩舞”非遗文化寻迹实践团去往南屏镇、洮阳镇、衙下集镇寻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洮傩舞”。

“临洮傩舞”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众多珍贵的民间非遗文化逐渐淡出视野,面临失传危机。为深入挖掘传统艺术,擦亮非遗色彩,宣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团队成员深入民间,寻找非遗传承人,倾听文化故事,欣赏非遗艺术,学习非遗技艺,唤起社会对非遗的关注与传承,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探寻:赏非遗 流光溢彩

看!正在上演的是非遗表演的傩舞!

团队成员来到南屏镇三甲村欣赏临洮傩舞,在这场视听盛宴里,领略请神、领牲、开坛、扎钎、滚毡、起瘟等三十六个环节,大饱眼福,沉醉其中。三甲村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乡村社区,以其教育、农业、文化和社区发展等方面的成就而闻名。进入三甲村,映入眼帘的是小镇的热闹,一堆人好像在忙碌着什么,当地人好似过年一般看重,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当地特色文化叫傩舞。

傩舞又称鬼戏,是古老的一种祭神舞,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悠久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临洮傩舞又俗称跳神,跳神的人则被称为司公。完整的傩舞仪式包括请神、领牲、开坛、扎钎、滚毡起瘟等三十六个环节,一般要三天才能完成。在整个活动里,司公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一系列迎神祭祀活动都由他们完成。司公平时务农,只在跳神时参与活动,在当地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他们的技艺代代相传,跳傩舞、唱祷词、扎钎…这些都是司公的硬功夫,在当地人信念里它代表着为当地人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舞蹈,表达了当地人民对平安健康无忧生活的向往。从当地人对傩舞的前奏准备到过程再到结束后的工作,我们看到了当地人对傩舞文化的重视,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傩舞文化的震撼,此文化对着当地人有独特的意义。

体悟:谈非遗 对话良师

“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团队成员在观看过精妙绝伦的非遗表演后,不禁对在作品背后殚精竭虑的表演者产生好奇。成员们探访了非遗传承者张老师、庞老师和赵老师,了解学习有关非遗的知识技艺。  

张老师已从事傩舞四十余载,表演场4000多次早已。表演信手拈来,行云流水。成为临洮南部汉传傩舞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之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由于张老师父辈口耳相传,加以长久的实践练习,得到当地老百姓以及其它司公的认可,才得以在迎神活动上大展身手并很好的传承下来。

通过采访深入了解,团队成员意识到,正是这些前辈的坚守,让文化艺术不再只是陈列在展览馆或博物馆中,而是走进平民百姓之间,走进人世烟火之中。

传承:学非遗 薪火相传

通过寻找非遗的奇妙之旅,团队成员见到了文化中生生不息的中国色彩,并亲自尝试、学习、传承非遗艺术。手持羊皮鼓,仿佛自己早已是舞中人,团队成员拿起司公们亲手做的具有年代感的羊皮鼓,认真聆听张老师的指导,模仿着老师的动作,响起了仓仓琅琅的羊皮鼓声。通过体验才知道每一个环节都大有讲究,绝非一蹴而就。

实践感悟

这次体验非遗文化临洮傩舞,让我对我国非遗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我看到了傩舞表演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这也让我对其他非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意识到,每一个非遗文化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在现代社会的繁华背后,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忘记那些代表着我国独特文化精神的非遗文化。它们不仅是我们的文化根基,也是我们的精神寄托。

----宋莹

这次大学生三下乡实践,让我深入体验了农村生活的朴实与真实。与村民们的互动,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与纯真,也让我更加明白了基层工作的意义。这次实践不仅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奉献社会的价值。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也更加坚定了我服务社会的决心。

----占面果

唯有生生不息、丰厚滋养的根与魂,才能在波涛汹涌的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非遗蕴文化,傩舞绽芳华”,日升日落,岁月更迭,时光悄然而逝,文化的传承长存不灭,坚定文化自信,于非遗文化中寻觅中国色彩,染就盛世华章。

来源:临洮农校公众号    撰稿:宋莹   摄影:王乐乐   编辑:董学凤   审核: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