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最新资讯 > 快讯 >

梅渚傩面具守艺人戴修义: 传承傩文化之魂一刀一锤雕出“千神千面”

发布日期:2024-09-18 15:10 来源:金陵晚报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小编点评:戴修义老师傅以他三十多年的坚持与热爱,默默守护着傩面具制作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这一古老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戴修义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执着精神的颂歌,更是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深刻意义的深刻诠释。

用他那双巧手,在木头上雕刻出一张张形态各异、表情生动的面具,这些面具不仅是“跳五猖”等傩舞表演的重要道具,更是承载了深厚文化意蕴的艺术品。戴修义师傅所坚持的,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传承与保护,关系到我们文化的根与魂。

原标题:梅渚傩面具“守”艺人:一刀一锤雕出“千神千面”

30多年前,他还是一名语文老师,空闲的时候种种地。因为给会制作傩面具的老丈人打打下手,便与傩面具文化保护结下了不解情缘,成了傩面具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30多年来,出自他手的傩面具有600多张……

技艺复杂 制作一套耗时12天

左手刀,右手锤,在有节奏的“咚咚咚”敲打声中,木头面具的“下巴”便出现了。在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的一排简易瓦房里,戴修义正专注于手中的傩面具制作。

戴修义的这个工作室更像一个木工坊,摆放着各种型号的雕刀、锤子、锯子、三角板,还有各种造型的木块、形态各异的成品傩面具。“傩面具制作技艺复杂,首先要选料、制坯,然后才是加工、雕刻,还要打磨、上彩。”戴修义告诉记者,制作一个傩面具前后要经过十多道工序。傩面具由脸谱和盔帽组成,熟练的话完成一套要用12天,有些复杂的可能需要一个月。

“傩面具的脸谱讲究‘五方五行’,变化多样。”在戴修义眼里,只要掌握好要点,就能在传承的基础上雕出好的作品。

千神千面 各地脸谱形态不同

梅渚傩面具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跳五猖”表演的重要道具。在江苏高淳、溧阳和安徽郎溪、广德,“跳五猖”是民间流传的一种颇具苏南山区特色的傩舞。这种傩舞以其原始、拙朴、雄浑、刚劲的舞蹈语言、怪诞可怖的面具、独特的音乐节奏,一直延续传承至今。表演时,傩神戴着木刻面具、头饰、盔甲。

“溧阳、高淳、马鞍山的都会跟我这边定制傩面具。”戴修义刀不离手,用一把雕刀守护着傩面具雕刻这门手艺,“傩面具素以‘千神千面’著称,不同的地方,脸谱形态不一样。比如南京高淳的傩面具,脸形、鼻子、眼睛都跟宣城的不一样。”

执着坚守 要把手艺传承下去

“端午假期,我带着傩面具在宣城市博物馆参加了主题活动。”戴修义告诉记者,现在会做傩面具的越来越少了,希望能有真正愿意学的年轻人把这项非遗手艺传承下去。

戴修义接触傩面具的时候已经30多岁了,1988年正式拜于老丈人门下,开始学习傩面具的雕刻技艺。如今,年近七旬的戴修义经常参加各类非遗展示活动,或者走进校园为孩子们讲解傩文化。

“之前马鞍山那边也有一位傩面具制作人,后来年纪大了。现在,会制作傩面具的手艺人越来越少。”戴修义说,年轻人对这个冷门手艺不感兴趣,这项技艺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挑战,目前还在寻找合适的传承人。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