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最新资讯 > 快讯 >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鄂西傩韵”非遗调研宣讲实践团 走访傩戏特色集中地三岔、恩施等地

发布日期:2024-12-01 19:50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暨南大学人文学院“鄂西傩韵”非遗调研宣讲队前往湖北省恩施市开展恩施傩戏实践调研宣讲活动。队伍此行围绕傩戏调研宣讲的主题,通过参观非遗傩戏基地、发放调查问卷和宣传册、观看傩戏表演、走访傩戏特色集中地三岔等系列活动,以虔诚之心,传承千年文脉,让傩戏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踏足傩戏基地,正式与“傩”会“面”

调研宣讲队成员分别前往湖北省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傩面具非遗传承人汪儒斌的“恩施市传统工艺振兴工作站”,并组织了相关体验活动。

队伍一行13人来到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步入傩文化展区,一张张神态各异、充满神秘色彩的傩面具映入眼帘,它们好似一个个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12日,调研宣讲队参观了恩施州著名傩面具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汪儒斌(人称“傩面汪”)的工作室,亲身体验了傩面具制作的独特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走进汪老师的工作室,一股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傩面具,它们或面目狰狞,或慈眉善目,每一个都栩栩如生,仿佛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灵魂。

 

汪老师热情地接待了队员们,并详细讲解了恩施傩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还重点介绍了傩面具的制作工艺。据汪老师介绍,傩面具是傩戏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道具,素有“无面不成傩”之说。汪老师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雕刻工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他一边讲解一边示范,让队员们窥见了傩面具从一块普通木料变成艺术品的神奇过程。接着,在汪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开展了傩面具制作体验活动,包括傩面具的雕刻和彩绘。历时近两个小时,团队成员收获了熔铸心血的、独特的傩面具。

    除了传统的制作技艺外,汪老师还积极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傩面具制作中。他告诉队员们,近年来他不断尝试用不同材质制作傩面具,并结合一些现代工艺进行创新,使得傩面具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随后,调研宣讲队小分队于17日前往宣恩县博物馆进行参观与考察。宣恩县,作为傩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博物馆内珍藏的傩戏相关文物及资料,不仅见证了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小分队成员们一踏入展厅,就被眼前“傩面具墙”深深吸引。

此次参观中,小分队还特别注重拍摄工作,对展柜中的傩面具一一进行拍摄采集。“傩戏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今天的参观和学习,我们更加坚定了传承和保护这份文化遗产的决心”,调研宣讲队队员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傩戏、爱上傩戏,共同为傩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街访当地民众,齐举调研宣传

12日下午,在女儿城景区内,头顶艳阳,穿梭在古色古香的街道和店铺之间,向过往的游客和当地居民发放问卷,并耐心向大家宣讲傩戏相关知识。在调查过程中,许多游客和居民表现出了对傩戏的兴趣,但更多受访者表示“没时间”“不了解”“没兴趣”,由此可见傩戏文化传播的严峻形势。此外,不少受访者还提出了对傩戏传承的看法。他们认为,虽然自身对傩戏的具体内容了解不多,但应该加大对傩戏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傩文化、喜爱傩文化,调研宣讲队同恩施州非遗展演中心达成合作,并为恩施设计了“恩施傩戏”宣传册。队员们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从封面设计到内容编排,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婀“傩”多姿宣传小册子正面四折

婀“傩”多姿宣传小册子反面四折

观看本真傩戏,深度“戏”临其境

为近距离感受到非遗傩文化的魅力,队员们在12日和14日分别于恩施市“女儿城非遗剧场”与三岔镇燕子坝“知青文化陈列馆”观看了傩戏表演

12日晚,恩施市女儿城非遗剧场内人声鼎沸,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即将上演。周遭灯光昏暗,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随着一阵急促的锣鼓声响起,傩戏表演正式拉开帷幕。

舞台上,傩戏演员们身着色彩斑斓的戏服,头戴造型各异的面具,仿佛从古代走来的使者,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现场不乏其他观众的尖叫声,表演结束后主持人表示,傩戏用以求神祈福,各位无需惊慌。在表演过程中,队员们被傩戏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

在13日队员抵达三岔镇燕子坝后,团队成员拜访当地的恩施傩戏非遗传承人叶世军老师,并达成了傩戏表演的约定。当天傍晚,叶老师带领傩戏团成员展开排练,队员们纷纷到场观摩学习。身体力行,以学体悟。

值得一提的是,经得叶老师的同意后,两名队员穿上了傩戏戏服,头戴傩面具,模仿傩戏经典动作,亲身体验傩戏的韵味。

次日下午,傩戏表演拉开帷幕。在观摩的过程中,傩戏表演班子向团队展示了傩戏原始朴素的舞蹈动作,重现了傩戏的还愿仪式。表演中,一人主唱,众人合之。随着锣鼓的伴奏,他们且唱且跳,通过手势与步伐的变化不停变换着队形,宛如一条蜿蜒盘旋的长龙。这充分体现了傩戏质朴古拙的特点,浓厚的“巫风楚韵”和戏曲音乐的原始形态。表演者手拿各色各样的旗子,互相作揖,从两人到三人再到四人,祈求着自然的庇护。这展现出傩舞神秘的礼仪色彩。

此外,叶世军老师还向我们展示了恩施傩戏中过火坑、喷傩火的传统技艺。叶世军老师赤脚沾上符水,一遍又一遍无畏地踏过燃烧中的火坑。火坑由木材或稻草等易燃物铺设在地面上设置而成,表演者需要在火焰炽热的火坑上走过,驱邪祈福,表演难度极高。

随后,叶世军老师手拿三四寸的火把,口含一根特制的管子,点燃管子外端的纸灰。然后迅速吹气,使管子里面的松香末和纸灰燃烧产生火花,向天空喷出细如密雨、散似喷泉的红亮火星,不禁令人叫绝。至此,整个傩戏表演圆满结束。

离开三岔之前,队员们有幸采访到了三岔镇傩戏文化站的站长邓永红先生,他不仅是该镇文化表演队的队长,更是第28代傩戏传承人,对傩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在这里,队员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傩面具、戏服、道具等珍贵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傩戏文化的历史记忆和艺术精髓。

邓站长一边讲解,一边回忆起自己与傩戏结缘的点点滴滴,言语中透露出对这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除了傩戏文化,调研宣讲队队员还关注了当地农产品的发展情况。他们走访了多个农户家庭,详细了解了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和销售情况。在采访中,队员们发现,三岔镇的农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但受限于地理位置和销售渠道,许多优质农产品难以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队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恩施地区傩戏文化和农产品发展现状,更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与淳朴。

文案 | 张莹丹 刘芸汛 孙美灵

摄影 | 梁诗漫 詹沁南 孔怡灵 陆艺珂

来源: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学工办 团委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