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最新资讯 > 快讯 >

中国傩舞之乡江西南丰县 ,南丰傩面具雕刻传承人罗春明

发布日期:2023-05-27 16:03 来源:丰旅游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南丰傩舞,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每逢春节,初一“起傩”,走村串户,娱神娱人,元宵后“收傩”。期间,傩班艺人沿袭古礼,举行驱鬼逐疫仪式,祈祷五谷丰登、人畜兴旺。鼎盛时期,南丰县有傩班160多个,2000多名艺人。

南丰傩舞从远古走来,在一代代传承人的执着中,从深山走出国门,从村社走向大众,古老的舞蹈焕发出新的活力。1996年,江西省南丰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傩舞之乡”称号。2006年5月,南丰傩舞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舞的表演离不开傩面具,傩面具作为神灵的载体,在当地有“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的说法。傩面具雕刻,也由此成为一门古老的民间雕刻艺术,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中。

南丰傩面具雕刻产生于汉朝,发展于唐宋期,繁荣于明清期,雕刻艺术流传至今。南丰傩面具雕刻以古朴深厚,造型生动,手法细腻等特点著称。在南丰有许许多多从事傩面具雕刻制作的艺人,罗春明便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性传承人。

一张傩面具的完成,要经过选材、粗坯、细坯、打磨、刮灰、刷底、上漆、装饰等十几道工序。

罗春明制作傩面具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狰狞、和蔼、慈祥等性格的形象塑造,赋予面具以生命力,形象地刻画出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

南丰傩面具的角色众多,选型奇异,千容百态,异彩纷呈,面具的神情及其冠饰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指向。其造型有:神兽结合型、人物肖像型、动物人格型。

◆ 想雕出好的傩面具,选材是第一步。早期选用桃木做面具,因为人们认为桃木可以镇宅辟邪、驱邪纳福。但桃木木材短而弯曲,干燥后又极易变形。后来就逐渐用白杨木、香樟木代替桃木,这些树种的木材木纹细腻,质地轻便,干燥后不易变形。图为罗春明正在选取木材进行雕刻。

◆ 选材过后,便是定尺寸、裁料、破片、粗坯镂空、晾干、做形象等一系列复杂工序。

◆ 在罗春明看来,做形象及细坯镂空最考验功夫。做形象,是按傩戏中所需人物的轮廓形象,按人头比例,把眼、鼻、口、耳等雕刻出来。

◆ 细坯镂空,就是在雕刻好的毛坯面具背面挖出瓢形,直至挖到面具戴在人脸上能看见东西而且感到舒适为止。

◆ “细坯镂空不像粗坯镂空,如果下刀力度过大,掏透了,那可就前功尽弃了。这没有4年以上的技艺打磨是很难达到要求的。”用罗春明的话来说,做形象难在对表情的把握,细坯镂空难在下刀力度的拿捏。

罗春明正在观察细坯的形象,

以便于进行细部刻画。

细部刻画就是准确地把眼睛、鼻子、嘴巴等五官的形象进一步刻画,以符合人物的形象特征。

罗春明把精细的地方用小一点的刀刻画出来。

◆ 一张傩面是否精致,每道工序都不容丝毫马虎,哪怕是接近尾声的打磨、刮灰、贴棉纸、刷底、上色、描绘和上漆。

◆ 其中,打磨最考验雕刻人的耐心。因为细坯镂空后,雕刻人还须用刮刀、瓷片、粗细砂布对傩面具进行一遍遍打磨,直至面具表面的每个“毛孔”淡化为止。

罗春明正在观察傩面具的打磨程度。

每个傩面具需要根据不同人物的特征和要求进行上色、上漆。

◆ 上漆很讲究,先用净生漆加适量水调成潮漆,又加适量熟桐油调成罩漆。再将矿物质颜料或涂料用可溶性液体化开,加上罩漆调制成色彩漆,直接描绘。

◆ 傩面具根据不同人物需要装饰附件。如装胡须、加软盔、安镜片等。

在从事傩面具雕刻30多年的罗春明心里,“修技”和“传承”是一生都要研习的课题。

罗春明时常到沿海地区了解海外市场对工艺品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并手把手毫无保留地将傩面具雕刻技艺传授给徒弟们,让这项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如今傩舞傩戏已被更多人所熟知,而南丰傩面具的雕刻艺术正日渐成为引人瞩目的民间工艺品,并凸显出其独特的收藏价值。

南丰傩舞

这一可以触摸祖先灵魂的文化形态,

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

以面具的形式传递给人们

历史最神秘的古老表情。

形态各异的南丰傩面具

正慢慢拂去尘埃,显露光泽,

并以其极具特色的形式带给人们

惊艳和遐想。

 

来源:新华社   发布“南丰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