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傩戏人物 >

南丰傩面具制作人罗春明,刀尖上传承千年的古老表情

发布日期:2023-05-27 15:53 来源:友成基金会傩文化小分队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中国傩戏网整理:南丰傩舞,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每逢春节,初一“起傩”,走村串户,娱神娱人,元宵后“收傩”。期间,傩班艺人沿袭古礼,举行驱鬼逐疫仪式,祈祷五谷丰登、人畜兴旺。鼎盛时期,南丰县有傩班160多个,2000多名艺人。

罗春明是谁?从很多人知道江西南丰县有一个做傩面的罗春明之后,这就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百度搜索“南丰罗春明”,搜索引擎能够检索出大大小小的新闻网站上关于他的一些报道;过去的几年间,他接待过许多前来访问调研的大学生和学者;不知从何时起,荣誉接踵而至,政府任命他做抚州市政协委员,给他评先进个人和劳模……

但对于罗春明来说,这些都是昨天了。他现在考虑最多的是自己这个省级传承人怎么把手艺传下去。

一转眼,罗春明也有五十一岁了。体型有些发福,皮肤黝黑,面目和善,身上暗色的旧衬衫被汗水和木屑染上了污渍。

年过半百的罗春明,在南丰县有一间木制品工厂。九十年代建厂,厂子不大不小,安置在一片老民居中,厂子一楼是雕刻的工作间,形状各异的木料堆满了闲置的空间,几个工人在里面忙碌;二楼放置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完成的傩面具罗春明也就住在上面,一张床,一个电视机,一张躺椅,一个老旧的落地电扇吱吱呀呀吹个不停。

雕傩面具是有一件情怀的事,一起一落间嗔怒或威严的神面就跃然刀锋之下,但是罗春明说他本身并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如若说信奉什么,可能就是这门手艺和这脉文化。其实说来,罗春明在这个行业里也算是行家,二楼那个不大的房间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奖状和证书。在那个下午,伴着电扇的噪音,他回忆起自己当初学艺的道路。

他二楼那个

不大的房间里

了各式各样的奖状和证书。

“那个时候,师傅都严,严师出高徒……我以前是学美术的,小时候就喜欢这个,画过素描也画过国画。以前练国画都是传统教学,把铁放在笔杆上练基本功,一撇一捺画圈圈……后来我就去搞木雕了。”罗春明说,“本来我是业余雕一些面具,谁知道我雕的第一个开山面具居然得了奖,我就转行去做傩面具了。”

一楼的工厂也算是罗春明的工作室。

里面工作的人大多是他的徒弟。“徒弟差不多都跟了我有十几二十年了。”罗春明嘴角带笑,眼里闪着自豪,“十几个徒弟,来的时候都是初中毕了业就来,现在都是有孩子的人了。”

工作室里有些昏暗,雕刻的工人坐在木桩上,光着脚,脚下是铺得厚厚的木屑,光线从窗户透进来,漫射在空气中漂浮的木屑上。雕面具辛苦,要一动不动在木头前面坐半天,非得要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做这个。他说,以前做这个还不出名,都是自己带亲戚做,后来媒体报道,名气大了,一些人慕名而来,想和自己学做傩面具。“坚持下来的人很少。”罗春明说这话的时候,有点无奈。



 

雕刻的工人坐在木桩上,光着脚,脚下是铺得厚厚的木屑

2007年,江西电视台曾播放过一部有关江西文化的电视专题片,报道了罗春明和他手下的傩面雕刻技术。电视播出之后,萍乡有一对父子曾经专门跑过来找到罗春明,想让儿子认他做师傅,和他学手艺。但风尘仆仆从萍乡赶来的父子俩并没有在这里停留太久,学了一下就回去了。罗春明说,学手艺收徒弟,还是要看资质。“孩子坚持不下来,做这个很苦的。”他这样说,又摆了摆手,“那都好多年前的事了。”

罗春明的十来个徒弟里,面具做得好的不在少数。但是说到创新,罗春明提到了一个人……

邓伟就在县城的街心花园摆摊,摆摊十多年,和师傅罗春明学做面具也有近二十年了。1999年开始学傩面具雕刻时,邓伟刚刚初中毕业,他白天在琴城镇瑶浦村的师傅家学雕刻,晚上在县城一所学校学素描。2002年,一次偶然的尝试,他把师傅罗春明用了半辈子的雕刻技法用在了毫厘间,做起了微雕。邓伟的微雕一下打开了不一样的傩面具市场,他的摊位吸引了男女老少的围观,来来往往的游客都喜欢带一个小小的微雕傩面具回家,小巧、精致、便携、价格亲民,让傩面普及面变得更广,也让寄寓在傩面上的傩文化走得更远。媒体来采访邓伟,叫他“微雕大师”“民间微雕艺人”,但这些没有怎么改变邓伟的生活,他依然早上七点半出摊,十一点半收摊,在闹市里雕他的微雕。

邓伟说:“过几年,他还是打算像师傅罗春明一样带几个徒弟,要把手艺传下去。”

罗春明的儿子是个90后。

说起儿子,罗春明笑着摆了摆手:“现在的小孩子,基本功都没有我们那以前扎实。但是你一个传承人,自己的儿子都没有学过这门手艺就很说不过去。”

罗春明的儿子是个大学生,从小在爸爸的那些“木头堆”里长大,耳濡目染,学过些美术,对傩面具也算了解。 儿子当初毕了业,罗春明就劝说过儿子回家接手自己的老本行。“他是从小对这个感兴趣,但是他现在长大了,作为一个接班人,他更多的是以一个主人翁的视角看待这门手艺,而不是旁观者。”罗春明说,“在实干技术方面,他现在还要成长。他虽然有他的短板,但也有他的长处。”

当罗春明意识到网络时代已经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时候,儿子早已在网络上买过不知多少东西了。罗春明有时候会思考傩面具能不能在网上销售的问题,但他无奈地笑说:“网上的东西我还是弄不好,我们还是传统销售途径,别人给我们下订单,我们就做。”

上过大学,读过书,会用电脑,虽然实干能力还不够强大,但是在罗春明眼里,新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儿子是区别于自己这种单纯的手艺人的。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儿子的帮助会给自己传统的手艺注入一种新的力量。

现在,儿子的心中也有着化不开的“傩情结”,他有时候会帮着罗春明做一些关于傩面具销售的工作,也在努力探索着传统面具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途径。

罗春明的手艺已经不仅仅为了混口饭吃了,他时常觉得自己肩上的单子很重,和荣誉一同授予他的还有责任。二十来岁的时候,他一门心思想把手里的面具雕好,如今到了天命之年,他只想要世世辈辈都有人雕出好面具。

“传承人就是要把手艺传下去,这是责任。”罗春明这样和他的儿子、徒弟说,和前来拜访的媒体、学者说,也这样和自己说。

采写 | 朱丽玮

摄影 | 林昕

(友成基金会傩文化小分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