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温暖潮湿,地形复杂,适应环境的经济生活方式是山地农业;他们崇拜祖先,相信万物有灵,崇信多神与巫鬼;受外来汉文化的影响,尊崇佛、道、儒三教。正是这种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背景,为傩文化在仡佬族地区生存发展提供了土壤。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傩面具“山王”,就是仡佬族傩文化的代表。
现珍藏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这件仡佬族傩面具“山王”,制作于清代,长48厘米,宽20厘米,木质,征集于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这件馆藏傩面具“山王”呈凶恶之相。它头戴高大的雕花头冠,大耳,尖尖的耳翅取代了抱耳神,剑眉倒竖,双眼可自由闭合,鼻梁高耸,大嘴宽阔,下颌活动自如,长獠牙毕露,神情凶猛可怖,面部饰红黑两色。其造型、色彩、神态给人恐怖狰狞之感。
傩面具“山王”形象源于“山神”
傩面具“山王”的凶恶形象,源于民间信仰的“山神”“山王菩萨”,传说它是盘古山化身,又被称为“山王天子”。
仡佬族一般于农历三月初三这天祭祀山神,通常是以村寨为单位进行。村寨附近高大的古树常会被当作神树来崇拜和祭祀。神树一旦被选定,这片山坡就成了仡佬人心中的神圣之地,对神树所在地区要实行保护,禁止随意砍树、割草和放牧等任何类型的不当行为。祭祀山神时,只有男子参加,主持人带领众祭祀者,面对神树,恭恭敬敬地献上祭品,恭请山神前来享用祭品,祈求山神保佑全寨子孙繁衍、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平安祥和。
仡佬族祭山神仪式。
傩面具“山王”,相较于三月三祭祀活动中的山神,形象具体鲜活起来。在傩坛祭祀仪式中,山王登坛会先做“自我介绍”,说明自己是盘古山化身。通常山王的形象特征为:龙头、双抱耳神、獠牙外露、眼睛和下腭启合自如、面色黑红。
傩面具“山王”的制作工艺
傩面具“山王”其制作和工艺流程与其他面具的制作是相同的。傩面具的制作选用材质多为木质,其制作流程与制作工艺有久远的历史,因它与宗教的紧密关系,在其制作过程中,融入了制作者的虔诚信仰和精湛技艺。
傩面具制作技艺。
傩面具选材。制作傩面具所选木材为当地出产。早期人们选用桃木做面具,因为人们认为桃木是“仙木”、“鬼怵木”,有“镇宅辟邪、驱邪纳福”等神力。但桃木木材常短而弯曲,干燥后又极易变形。后来人们就逐渐用香樟木、白杨木等代替桃木,这些树种的木材木纹细腻,质地轻便,干燥后不易变形,是很合适的木雕材料。
傩面具雕刻。面具的雕刻一般都是首先雕刻出大的轮廓,再进行精雕细琢。艺人使用的雕刻工具十分简单,多用斧头、凿刀。但艺人的技巧性和经验十分重要,为保证面具脸部的对称,做到面具生动传神,艺人必须在材料左右两边轮番进行雕刻,还要兼顾局部与整体的比例是否恰到好处。
形态各异的傩面具。
傩面具打磨上漆。面具经过艺人的雕刻,已具有所需面具的外形和立体感,之后要进行打磨,此工序一般用砂纸进行。其后再进行上色、油漆等工序。傩面具所用的色彩,都有特定的意义。如一般会以红色面具象征忠勇、刚正、权力,白色面具象征奸诈、温和、年轻,黑色面具象征威猛、刚烈、暴戾等。经过这一系列繁琐的制作过程,傩面具就不仅有了立体的五官,生动的表情,还有了鲜明的性格特征。
傩面具开灵光。经过上述工艺过程制作的傩面具,还要进行开灵光仪式,开灵光之后才可在傩坛法事活动中使用。经由师公进行上香、请神、求神等仪式,傩面具被赋予神力,此后它就被认为具有了驱邪逐疫、保佑平安的神奇魔力。
傩戏表演。
“山王”寄托着仡佬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山王”面具在“冲傩”、“还愿”仪式中使用,在与傩坛祭仪相关的傩坛正戏中出现,佩戴“山王”面具的师公,身份也转化为“山王神”,肩负着神的责任,起着沟通人间与神界的特殊作用。
“冲傩”“还愿”仪式具有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但同时也是一种民俗活动。在民俗的意义上,主家举办傩事活动,周围的乡邻会举家前来相助。在这样的场合,传统文化经由傩坛祭祀仪式、正戏、外戏等得以传承;在文化活动单调的乡村,各种祭仪、正戏、外戏中的歌、舞、说唱等形式,娱神的同时,娱乐着众生。
傩戏表演。
“冲傩”“还愿”仪式中的“山王”神,虽然面目狰狞,但却是人们祈求得到庇护的神灵。他不仅娱神娱人,而且给人们生命康健延续的希望,给人们生活平安幸福的希望,给人们走出痛苦与不幸,面向新生活的希望。
来源:民族文化宫 覃诗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