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最新资讯 > 快讯 >

实施“民族记忆”守护工程,积极开展恩施傩戏的挖掘整理

发布日期:2022-01-05 16:30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恩施傩戏包括红土“傩愿戏”和三岔“坛傩”,是恩施州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红土傩愿戏包括《发功曹》《迎神》《报卦》《勾愿》等八出法事戏和《鲍家庄》《青家庄》《孟姜女》《打金银》等“三本半”大戏及部分小戏。三岔坛傩包括《交牲》《开坛》《请水》等二十五坛法事戏。红土傩愿戏“戏中有祭”,三岔坛傩“祭中有戏”,都包含古老的祭祀仪式。2008年6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近年来,恩施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三大工程,积极开展恩施傩戏的保护传承工作,成效显著。

实施“民族记忆”守护工程,积极开展恩施傩戏的挖掘整理

加强恩施傩戏的保护,首先应该做到情况明、底子清,才能使保护传承工作有的放矢。历年来,恩施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都高度重视恩施傩戏的挖掘记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早在20世纪90年代,恩施市就联合原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对三岔傩戏开展了一系列挖掘调查工作,产生了以雷翔教授《鄂西傩文化的奇葩——还坛神》为代表的一大批恩施傩戏研究成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新时期,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根据新的工作要求,多次组织工作专班到红土和三岔开展恩施傩戏的田野调查工作,收集、整理了大批珍贵的文字、图片、音视频及实物资料,为恩施傩戏的保护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11月,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组织文化志愿者吴柏松到红土开展傩戏的挖掘,在红土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大力配合下,把恩施傩戏国家级传承人邓玉书请到了红土集镇,邓玉书口述,吴柏松记录,几天几夜不出乡政府招待所大门,扎扎实实对红土傩愿戏的“正八出”法事戏和“三本半”剧本进行了全面挖掘。由吴柏松编著的《恩施傩戏》已于2021年7月正式出版,全书25.6万字,全面反映了恩施傩戏的历史流变、艺术特征、文化功能、审美特质、保护传承等内容,是恩施市本土作者公开出版的第一本恩施傩戏专著。

为了完成中国戏曲剧种全集《恩施傩戏》的编撰工作,2019年6月,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再次组建《恩施傩戏》编撰工作专班,由市非遗中心工作人员和原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现湖北恩施学院)中文系教师组成,充分利用2019年度、2020年度红土傩愿戏传统剧目复排的契机,数次深入红土乡大河沟村、漆树坪村传统剧目复排现场,吃住在傩戏传承人邓泽清、魏青国家,全程学习观摩了《打金银》《青家庄》等传统傩戏剧目的复排,对红土傩愿戏的历史、剧本、表演、唱腔等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学习和了解。目前,该书编撰已经基本完成,已撰写12.78万字,采集图片101张,预计2022年出版发行。

2020年7月至10月,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还配合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开展了“恩施傩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邓玉书的抢救性记录工作,该项工作通过数字化等信息技术手段,从传承人口述、项目实践、传承教学等方面完整地记录了邓玉书关于傩戏的相关信息。


傩戏表演(资料图)

近年来,恩施市还积极支持各地高校开展恩施傩戏调查研究及出版工作。上海大学教授朱恒夫主编出版了《中国傩戏剧本集成—恩施鹤峰傩愿戏》,全书收录了《孟姜女》《青家庄》《鲍家庄》《拷打小桃》4个傩堂正戏、《扫台》《修造》《开山》《打路》《扎寨》《出土地》6个傩坛仪式戏、《窖茶》《姜女下池》《毛货郎卖货》《雪山放羊》《洞宾点单》《韩湘子化斋》《南山耕田》《父子会》《克郎头帮工》9个傩堂杂戏。湖北民族大学教授张金梅编著出版了中国戏曲文化研究丛书《恩施傩戏志》,从恩施傩戏的的“前世”“今生”、大事记、剧目、面具、表演、音乐及傩戏剧团介绍等方面,对红土傩愿戏和三岔坛傩进行了理论研究。

实施“薪火接力”传承工程,积极开展恩施傩戏的传承培训

2006年,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三岔坛傩代表性传承人谭学朝因病离世,三岔傩戏的传承发展变得更加举步维艰。今后谁来传承?传承什么?如何传承?诸多问题摆在恩施市各级文化部门的面前。基于此,恩施市文化馆、三岔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尝试通过复排传统剧目的方式开展傩戏培训工作。在得到州戏剧家协会的大力支持后,由谭学朝的弟子田玉先讲述、黄应柏记录整理了三岔传统傩戏《大开山》剧本。2011年3月15日至22日,为期8天的《大开山》复排如期举行。复排验收表演时,现场效果令人一惊,时任州戏剧家协会主席何起群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培训班花钱少、见效快、质量高,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成功经验,应该坚持下去。”2012年10月17日,州民间艺术活态传承模式研讨会在建始举行,三岔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邓永红应邀出席研讨会,作了以《拯救傩戏艺术于濒危的尝试》为题的交流发言,得到了与会人员的充分肯定。

这次探索实践,传统剧目复排成为恩施傩戏等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一种重要工作方式。

2016年以来,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狠抓恩施傩戏传统剧目复排工作,先后投入复排经费54.72万元,开展了红土傩愿戏和三岔坛傩的传统剧目复排。截至目前,已经成功复排了《孟姜女》(艺人称为《反五关》)《鲍家庄》《青家庄》《打金银》《大开山》《还阳傩》《开荤净酒》《封净》《签押》《祭猪》《发圣》等10多部传统傩戏。

红土傩愿戏的成功复排,得益于恩施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及红土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得益于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和红土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坚持不懈,更离不开红土乡大河沟村、漆树坪村两支傩戏队伍的辛勤付出。


傩戏表演(资料图)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大河沟村、漆树坪村相距不过10多公里,但是两支傩戏队的表演却有较大区别。如果分别对两支傩戏队开展传统剧目复排,工作量会很大。同时,很多中青年傩戏传承人都外出务工了,任何一支队伍都存在人员不齐的实际情况,如果人员太少,像《青家庄》《孟姜女》等剧目就无法复排。但是,如果把两支傩戏队合并在一起培训,培训的教材怎么选定?是选用大河沟傩戏队的剧本,还是选用漆树坪傩戏队的剧本?复排地点的选择,如何搞好后勤保障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通过与两位队长反复商量沟通,将培训地点定在两位傩戏队负责人邓泽清和魏青国的家中,轮换举办。

五年来,邓泽清、魏青国为传统剧目复排做了大量工作,既要统筹复排业务工作,做好培训的后勤保障,还要忙家里的农活。特别是漆树坪村的魏青国,家里种有10多亩烟叶和中药材,七八月又正是农忙季节,每天清晨还必须在自家田地里忙上几个小时农活后,才能去参加傩戏的复排。为了保证复排工作顺利进行,两位傩戏队负责人还把家人拉进来帮忙搞后勤,保证了复排的正常进行。

三岔坛傩的复排,一般都是在三岔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举办。近几年先后复排了《大开山》《还阳傩》《签押》《祭猪》《发圣》《开荤敬酒》等传统剧目。在传统剧目复排过程中,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先后在三岔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红土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建了两处恩施傩戏传承基地,配送了演出服装、演出幕布、乐器、音响、道具等设备。红土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恩施傩戏传承基地内,还设置了展厅,对红土傩愿戏的历史、传承脉络、培训活动开展、获得的成果荣誉等进行宣传展示。

通过传统剧目复排,一大批传统剧目得到了活态传承,传承队伍也不断得到扩大。如红土傩愿戏通过五年持续不断的复排,不仅《孟姜女》《鲍家庄》《青家庄》《打金银》“三本半”傩戏剧目全部复排完毕,毛春华、李强、杨再兴、刘小艳、文云高等一批中青年傩戏传承人也逐步得到锻炼并成长起来。仅2021年春节前后,红土乡漆树坪村傩戏队就有张业新、李强、毛春华3位中青年演员先后“度职”,正式获得了傩戏“掌坛师”资格。

实施“文化悦民”展演工程,加大恩施傩戏的宣传展示

开展多种形式的恩施傩戏宣传展示工作,既能扩大恩施傩戏的影响力,给傩戏艺人提供演出平台,提升其业务技能,还能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017年以来,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与红土、三岔傩戏队分别签订演出协议,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按照每场3000元的标准给予传承人演出误工补助。3支傩戏表演队则在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统一安排协调下,到各村及学校开展巡回演出。其中,三岔傩戏队2017年至2018年演出23场,红土傩戏队2017年至2019年演出47场。村民及孩子们接受了傩文化的熏陶,感受到了地方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2021年中秋节、国庆节期间,在恩施市文化和旅游局统一部署下,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又组织3支傩戏表演队开展戏曲进景区活动,三岔傩戏队先后在大清江景区、梭布垭石林景区、恩施大峡谷景区演出30余场,红土傩戏队在女儿城景区演出20场,丰富了景区的文化生活,助推了恩施旅游业繁荣发展。

恩施傩面具制作工艺也是恩施傩戏的组成部分。恩施傩面具制作工艺传承人汪儒斌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傩面具的传承发展,在恩施土司城路设有“傩面汪”门店,展示、宣传、销售傩面具。2020年10月,在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的协调下,傩面具雕刻进驻恩施土家女儿城,并为汪儒斌免费提供了一间宣传展示工作室。在恩施女儿城丰厚的旅游资源中,汪儒斌逐步探索出一条游客体验参与傩面具制作的路子。游客可参与到傩面具的制作过程中来,制作完成的傩面具,游客可作为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带走,留下恩施旅游的记忆。在制作过程,汪儒斌还为游客讲解傩面具的历史、制作工艺等特点。汪儒斌每天上午在厂房制作小模型面具,下午2点半至晚上9点在女儿城工作室上班。2021年4月以来,已接待游客500多人,收入也在增加。

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不仅注重恩施傩戏进校园、进景区等工作的开展,还积极组织恩施傩戏走出大山,开展对外交流演出活动。2014年10月,组织三岔傩戏表演队参加由国家民委主办,民族文化宫、省民宗委、恩施州人民政府承办的“世界硒都·恩施自治州成就展”文艺活动;2016年9月15日,组织三岔傩戏表演队参加“我们的节日——中国(郑州)2016中秋文化节暨全国傩舞展演”,三岔傩戏队的11位傩戏艺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0支傩戏团队同台献艺,让现场观众领略了恩施傩戏的神奇魅力;2019年6月5日,组织三岔傩戏表演队赴江西宜春参加“江西省首届傩文化展演展示”活动。


傩戏表演(资料图)

红土乡漆树坪村、大河沟村是恩施市的偏远乡村,交通不便,漆树坪村到恩施城区需要近5小时的车程,且山路崎岖。所以,红土乡的傩愿戏在对外交流演出方面开展得不够,到恩施城区演出的次数屈指可数。大山深处的傩戏艺人非常渴望有机会走出大山见见世面,带着他们的傩愿戏与观众沟通交流。

2020年5月,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收到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的演出通知,要求组织恩施傩戏和灯戏节目参加在江苏昆山开展的百戏(昆山)盛典演出。接到通知后,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经过反复考虑并和红土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沟通后,决定组织红土傩戏队参加本次演出活动。

艺人们得到这个消息,激动万分。2020年10月18日,由漆树坪村和大河沟村两支傩戏队共同演出的《鲍家庄》折子戏《鲍秀英招亲》亮相江苏省昆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浓郁的泥土气息、略显笨拙的表演动作、浓浓的乡音对白,让看惯了绚丽灯光、华丽服饰的观众眼前一亮。现场一片寂静,大家认真观看了农民艺人的演出。演出完毕,大家报以热烈、真挚的掌声。来自湖北十堰市的一名文化工作者还来到后台,握着艺人邓泽清的手发出感叹:“多年来,一直只听说有傩戏,从没看过傩戏,今天终于有机会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傩戏现场表演了,谢谢你们的坚守。”

恩施傩戏的传承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红土傩愿戏的“三本半”传统剧目表演还很粗糙,三岔坛傩仍还有10多坛法事戏还有待复排等等。下一步,恩施市将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抓好恩施傩戏的保护传承。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恩施傩戏一定会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成为恩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来源:恩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