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最新资讯 > 快讯 >

池州“三模式”开展傩戏保护工作 形成非遗传习后继有人的可喜局面

发布日期:2022-01-05 17:11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近年来,池州市不断探索池州傩戏的发展规律,创新其传承保护模式。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开展抢救性保护。池州市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鼓励引导乡村傩事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同时,组织有关部门以挖掘整理为重点,积极采取抢救保护措施。通过多年的努力,已抢救整理出《苏秦团圆》、《张仙送子》等14个傩戏散曲影响性剧目。搜集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傩艺资料,主要有零散于民间的文字资料(宗族家谱、曲谱等)、实物资料(面具、龙亭、服装等)和口传的、非物质化资料(艺人唱腔、表演程式等)。并依托市黄梅戏剧团,成立市傩艺团,组织专业演员深入乡村学习,把散落在民间的傩戏傩舞搬上正规的大舞台。

  二是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自2016年开始,国家级非遗“池州傩戏”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标准提高至每年2万元,主要用于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2015年7月,池州市启动了非遗 “名师带徒”工程,最终确定了池州傩戏等9个项目,姚家伟等10位“名师”、姚新祥等35名徒弟,结成教学对子,并签订师徒协议、制定教学计划,建立健全非遗传承推广的长效机制,加快培养一支技艺精湛、素质优良、适应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经过1—3年的实施,完成教学任务,经考核合格的,实行以奖代补。经过一年多的工程实施,日前,经市“名师带徒”工程评审组的实地考核并公示,池州傩戏名师姚家伟、曹其根,姚新祥等5位徒弟通过2016年度池州市非遗“名师带徒”工程考核。

  三是拓展传承路径。不仅使池州傩在春节期间活跃于池州山野乡村,更推动了池州傩走出池州,频频在国内、国际舞台上亮相。2015年,池州市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傩艺团)赴澳门参加了“第二十六届澳门艺术节”演出;2016年殷村姚、南山刘傩戏队伍分别应邀在合肥和乌镇进行了傩演出活动等。同时,2016年,我市传习池州傩戏的池州学院列入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让非遗文化从校园抓起,形成非遗传习后继有人的可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