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走进傩戏 >

《池州傩戏》 中国古戏剧傩文化瑰宝

发布日期:2023-06-07 09:06 来源:人民摄影影像艺术中心皖江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中国傩戏网前言:池州傩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被誉为戏曲活化石。安徽池州傩戏漫长发展历程,逐渐由驱疫除邪、祭祖向祈福纳祥转变,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池州傩戏”应运而生,以其古朴淳厚的魅力代代打动人心。图文结合为了让大家直观了解池州傩文化精彩瞬间。

傩戏的“傩”字几年前我是念不出音的,原因就是这个“傩”(nuo挪音),常被我念做“摊”音,再后来去了池州梅街实地考察,又从当地居民口中得出“暖”的发音,又糊涂了,一个生僻怪字,一个神秘的祭祀文化,让我对它产生了好奇,查阅了很多资料得知,傩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主要还是人们酬神还愿的一种仪式感很强的活动。

傩戏在安徽主要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地区刘街、梅街、茅坦、棠溪、墩上等乡镇。池州傩戏的传承人有杜国斌、姚官保、章洪恩、江发根、姚秉琦、刘本荣等。他们为池州傩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2006年5月,池州傩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池州市贵池区为“中国傩文化之乡”。李白三次九华山之行两次经过梅街,留下经典之作《秋浦歌》,其中没有“傩仪、傩舞、傩戏”一词出现,是秋浦人民的遗憾,若能有对“傩”的一次表达,也是对安徽池州梅街的重大贡献,在梅街举目望去没见一座李白雕像,也是很大的遗憾。总之傩戏的源头在中国,具体哪里也就不重要了。

据记载中国傩文化雏形从时间上看源于商代(前1600-前1046),明清时期发展到民间并盛行,慢慢则由驱鬼逐疫转为酬神纳吉,在单一的傩仪基础上产生了傩舞和傩戏。重要节日比如正月春节到正月十五农闲期间(春祭)或者丰收欢庆之日(秋祭),同族村民每家派出有唱戏功底、体格强壮者,戴面具,穿红衣,挈党连群,通宵达旦,遍索酒食,场面气势庞大,热闹非凡,年味十足,傩戏作为祈福国泰民安的一种民间文化,深受百姓尊崇和敬畏。

 由于“傩仪”、“傩舞”和“傩戏”三种表现形式,符合当地民众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因此传播很广,经过祖祖辈辈的吸收和发展,现已固定成俗,成为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傩戏已经成为 “中国戏剧活化石”,是中国古文化、古戏剧瑰宝。

孙学杰

路边的巨石上刻着小篆“傩”

上午同族开始祭拜神灵


同族的两个有身份的、受人尊敬的长辈带领全族叩见傩神。


供奉傩神,傩神中有历史人物。


祭祀大军的举旗人


祭祀用品和礼器


去青山寺庙的人们端着供奉食品,走过有着傩字的大石头。


鞭炮声中,硝烟弥漫,千人的队伍只能看见几个举旗的人。


舞龙队伍从弥漫的硝烟中走出,沿街居民家家户户都在用爆竹迎接长龙,寓意长长久久,生意兴隆。


龙亭里面供奉着傩面傩神。


晚上表演前,一个眉目清秀的小演员,他和我说几场演出结束,就该去浙江打工了。


傩戏最老的演员,始终不笑,一脸肃静,自打他带上面具起,我就没再找到他。


傩戏表演者在做上场前准备,演员长相也威严。


再看他的扮相也很威猛


小舞台,大热闹,人们期待来年的国泰民安,舞台一侧几个负责放鞭炮的人,傩戏表演期间大约十几分钟就会在一个纸箱内炸一节爆竹,以烘托舞台气氛。


傩戏表演者在简陋的舞台上认真演出。


剧情有文有武,演出很精彩。


舞台后面有专门提醒演员台词的人


老戏骨指导小武生表演动作。


一名父亲演出后在后台和女儿拥抱,在女儿眼里父亲的表演是出色的、成功的。


老演员和年轻演员背台词的方式有所不同。

人与神之间

秒变成神

紧张而有序的后场指挥



傩戏音乐背景几乎是以打击乐为主,弦乐器和吹奏乐器没见到,这是我整理照片时发现的。


演出前公布的戏报。


这个姚氏宗祠就是申遗的主要祠堂,舞台高大宽敞,《舞伞》演员水平很高。

《打赤鸟》为楚文化遗存,是楚人祝国祈年之舞。


高跷表演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勇气

高跷表演是池州傩戏的经典节目,观众围成一圈观看高跷演出,高跷武戏让傩戏表演达到了节日欢庆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