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最新资讯 > 快讯 >

侗族傩戏:从一个新的角度领略到侗傩的美妙!

发布日期:2023-09-08 06:26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中国傩戏网整理:搜狐自媒体“一部手机游潇湘”,原标题为走近非遗 | 侗族傩戏:大山深处的璀璨之花 。欢迎大家转发到朋友圈!

提到傩戏,多数人估计都觉得类似于跳大神,但其实并不是。傩,是一种以驱瘟避疫为目的的祭祀活动,起源于原始宗教中的巫,最初是为了驱鬼逐疫,由于举行仪式时,巫师口中发出“傩傩”的连声,人们便把这种仪式称之为傩。

据《说文解字》注释:“傩”的本义是“行有节也”,后来“傩”被赋予民间娱乐和驱逐疫鬼的概念,其本义倒是让人渐渐地遗忘了。古傩是中国历史上古老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贮存着远古的历史遗迹和生动的民俗素材。

傩戏的分布很广泛,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都有,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里的侗傩,只有一处,那就是湖南省怀化市新晃县贡溪乡天井寨。

贡溪乡位于新晃县南端,毗邻贵州天柱县,境内山坡极多,四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聚拢,将贡溪四面围住。

贡溪有唐代相关传说故事,但是侗傩并非产生于此地,据当地龙、姚姓族谱记载,从明永乐年间,靖州的龙姓家族迁徙至天井寨,姚姓家族由县境新寨迁往贡溪田家寨,后又迁往天井寨,随之带来的是傩文化。


 

▲新晃傩戏面具

侗族傩戏又名“咚咚推”,综合了演唱、对白、舞蹈等艺术,由钹、锣、唢呐、鼓等乐器伴奏,节目风格粗犷、原始、绮丽、神秘,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奇特现象。

除了春节、元宵、七月十五和遭瘟疫时演唱外,每逢赶集期也常常进行演出,它不仅是侗民们群体祭祀的一种仪式,同时更是侗民们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

侗族傩戏不单独表演,是依附于傩祀活动而存在,专为宗教祀神娱人需要的傩戏班演出。傩戏的面具来源甚古,可以追溯至远古先民的纹面,是纹面的再度夸张,既突出了狞戾与异状变形后的神秘感,增加对鬼怪的威慑力,又增强了视觉美感。

▲侗傩

历史上,侗傩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风雨雨,在两百多年前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长达二十余年的农民起义,侗寨村子里的青壮年都参加了起义并遭受惨烈失败,最后只剩十余户人家。风雨之后,它却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并焕发出它独有的绮丽。

在“咚咚推”中,每每完结时,都会由表演者戴上面具,由关公、蔡阳分头率领,表演舞蹈及呐喊。这是苦难的贡溪人民对那场战争的怀念和情绪宣泄。

从傩文化的本质来看,新晃侗傩在如今和宗教文化联系比较紧密,侗傩音乐中,有大量的佛曲和道曲。

▲侗傩表演现场

它的独特在于,由于所在地为山区,封闭而巫文化浓郁,故很大程度保留了傩原有的宗教色彩。且在侗傩中,出现少见的扬医抑巫。从传说来看,华佗在此地用草药医治了当地百姓,于是傩戏中有出现华佗救人的剧目。

在新晃六十周年县庆上,贡溪乡天井寨的一个节目“天傩佑晃州”,将傩戏中的三角跳、傩面具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让来自各地的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领略到侗傩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