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傩戏网整理:侗族傩戏“咚咚推”现存于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是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其正规演唱期为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和农历六、七月。它兼有“族摊”与“社摊”属性,继承古代“社祭”的传统,祈求农业丰收,人丁兴旺。
“咚咚推”的源头因年代悠久如今已难下定论,其较明确的历史记载主要见于明代,几支侗族先民迁入天井寨后。清道光年间,天井寨已发展成为近200户千余人口的较大侗寨,而且是远近闻名的场墟和傩文化圣地。
清代中期,“咚咚推”傩戏传承进入了鼎盛时期,每年由龙姚二姓轮流值年,举办该年的“咚咚推”活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嘡”(鼓、小包锣、钵配器时的合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就此,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地文化人在推介这一文化瑰宝时,把“嘡”描述为“推”,称之为“咚咚推”,沿用至今。
“咚咚推”的表演融合了舞蹈、哑剧的表现元素,形成了侗歌、侗舞、手势表演、铜鼓伴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表演过程分为准备、开坛请12 神 、开洞神、祭祀、表演、谢神、送神、收坛几大环节。其表演既有傩戏的共性如使用面具,又存在着自己的突出特点。
面具
面具是傩戏的标志性道具。傩戏表演就是戴着面具起舞的表演活动。“咚咚推”傩面具多种多样,天井寨现有傩戏面具 100 多个,有 36 个基本脸谱造型。这些造型中,有模仿自然现象的拟人化面具,如山神、河神、水神、土地神等;也有人世间各类人物的模拟面具,较多的是三国人物面具,多式多样,各有寓意。
舞蹈
“咚咚推”的舞蹈在双脚随着锣鼓点踩着三角形反复跳跃中进行,当地人因此称之为跳戏。每个角色上场后自始至终都要跳,只在道白和歌唱的时候才允许停下来。这种跳步称为“跳三角”,据说脱胎于耕牛的形象。随着演戏的需要,跳三角可以组成一系列舞台基本调度。跳一个三角为一个单元,不同的调度由若干个“跳三角”完成,基本调度如条梅花、半梅花、踩洲形等。
乐器
“咚咚推”不托管弦,只以锣鼓伴奏。伴奏的乐器主要有铜制大锣、班锣、包包锣、铙钹和木质桶牛皮包面的鼓。其中,鼓是主导乐器,是伴奏的指挥核心,击鼓者一般是乐队的指挥,鼓点决定着乐队演奏的曲牌和演奏的速度,伴奏表演时鼓在乐队的正中间。
唱腔
“咚咚推”用侗语按自然唱法演唱,声音甜美、轻松自如。唱腔音调取材于侗族的山歌、情歌等等,常用的有溜溜腔、侗傩腔、苗腔、吟诵腔等,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朴实自然。
服饰
“咚咚推”按照场次和角色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服饰。祭祀时,身披稻草衣;表演生活剧时,人们上台只戴面具,其它为侗家人日常穿的服饰;表演三国戏时,将军穿马裤服饰,文官、神仙、读书人身着长衫,脚穿布鞋,给人以武威文雅的服饰观赏差异的视觉效果。其它角色的服饰依角色原型设计。如“瓜精”绿衣绿裤、“花狗”花衣等。
剧目
“咚咚推”的剧目现存21个,其取材质朴,歌词浅易、声腔悦耳,地方风格浓郁,表演真实、行当齐全,人物刻画细腻、情感表达深刻。总体上看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取材于侗族历史上的神话传说故事;二是以汉族历史故事为题材改编的剧目,这类剧目都以三国人物为原型,但在剧情表演的情节等方面编剧人应用了十分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作,把三国中的人物和侗族传说中的天神地祗有机的地连在一起进行表演;三是颂善贬恶类的教育剧目。
“咚咚推”来自一个曾经长途迁徙而又传承有序的侗族家族。作为一种古老的戏剧形 式,“咚咚推”的唱腔原始,表演质朴,既有来自古老的宋元杂剧的剧目,也有记录侗族民间神话传说的剧目,为研究中国南方戏剧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极为难得而生动的例证。2006年,“咚咚推”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名为“侗族傩戏”),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