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仪式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ZOOM视频会议室举行了两场学术讨论。下半场《南岳神戏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演变》由湖南省民协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田豔老师主讲,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巫能昌副教授主持和评议,来自海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五十馀位嘉宾参与了本次讲座。
一、 论文发表
田豔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南岳神戏的缘起。2011年,南岳神戏被列为衡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的申报文书将其定位为起源于花鼓戏的“马镫”,这意味著南岳神戏属于衡州花鼓戏。另一方面,当地师公兼学正一,正一教的仪式(如度亡、打醮)比较频繁,地方民众大多认为神戏表演属于道教。南岳神戏的属性到底为何?其与花鼓戏、正一教有何异同?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田豔老师通过田野调查、口述访问,结合仪式文本、古籍文献和前人研究,对现存与南岳及周边地区的神戏的内涵属性、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田老师认为“神戏”来自于南岳地方民众对于混元教许愿酬神仪式的称呼,指的是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及其周边的乡镇,从事混元教师公主持的一种许愿酬神、祈福驱邪的民间仪式戏剧。“酬神”又称朝神,是指在许愿还愿过程中通过举行祭仪、歌舞、戏剧表演来朝贺酬谢神灵。《大盘洞》是混元教中最出名的戏剧曲目。阳映太、陈兴仪的《师道戏〈大盘洞〉源流浅析》认为师道戏《大盘洞》是巫师用以酬神的戏剧,在湘西则称傩堂戏,是通过师道教傩堂法事程序来酬谢神灵、乞求降福、消灾弥祸的戏剧形式。田老师依据前人研究和田野调查认为南岳神戏的功能是酬神还愿、祈福驱邪,主持仪式或从事表演的为师公,载体是师公的混元教。总之,从功能和演出形态来看,神戏(师道戏、师公戏)的戏剧属性是中国古代巫傩的遗存,属于傩的范畴。接著,田豔老师从混元教的仪式内容来进一步揭露神戏的内涵。从仪式流程来看,混元教的仪式包括祭祀仪式和戏剧表演两个部分。从戏剧的角度来看,神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神戏指混元教中大型的含有戏剧表演的所有仪式;狭义的神戏指混元教仪式中的戏剧表演,称之为傩戏,以及其他与之衔接配合的仪式内容,称之为傩仪。
接下来,田豔老师介绍了南岳神戏的历史渊源。古籍文献《九歌》、《楚辞章句》、《荆楚岁时记》、《衡州上元记》等皆对巫傩歌舞娱神驱邪有所记载。在地方志中对于神戏的记载更为详细,明嘉靖《衡州府志》卷四记载了巫者朝贺女神的仪式,挂神图、供神位、巫者鸣锣鼓吹角、男扮女装等仪节与今天混元教和霄仪式朝贺桃源洞女神的做法完全相同。师公的手抄科仪本中记载,混元教又称元皇教、师教、巫教,但其所学教派源于何时,师公本人也不太了解。根据历代祖师口耳相传,当地的混元教是从湖南宝庆府邵阳县武冈州发派而来,在祖传抄本《下马科》中有详细记载,书中列出了混元教的各类神灵和本坛的历代祖师法名、生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混元教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不断吸收调整,出现了两种新的表现形式:一为混元教与正一教的融合;二为师公和花鼓戏艺人的合作。而这两方面的发展演变,也体现出混元教和正一教、花鼓戏的异同所在。
南岳神戏属于混元教,其主要表演者是师公。南岳当地的师公和道士可分为:只学混元教的师公,只学正一教的道士,以及兼学混元、正一者。兼学二教的既是师公也是道士,俗称师道合一(参见吕永昇、李新吾编著,《师道合一:湘中梅山杨源张坛的科仪与传承》,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啬色园,2015)。关于混元教与道教的关係,当地师公有不同的看法。专学混元教的师公认为混元教是不同于道教的独立教派,由太上老君创立。兼学正一、混元二教者则认为混元教属于道教的一支,是和正一教并列的教派。接著,田老师介绍了混元教的神灵、功能、法名以及表层特徵(如人神沟通、书本文字、服饰装扮、法坛佈置和仪式内容),以使与会人员能够更进一步认识到混元教与正一教的异同。田豔老师以南岳地区的谭金鹤坛和杨国华坛为例说明正一、混元二教结合的历史并不长。这种二教兼学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学教是教职人员谋生的手段。
在同一坛班内部,正一、混元二教的仪式也逐渐受到互相影响。比如属于正一教的太平清醮仪式中的造船、游船、差兵、收兵四会仪节,用混元教来做;属于混元教的和霄仪式中的拜酬谢章仪式,则由正一教来做。此外,受政治运动的影响,混元教的部分科仪文本被焚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恢复时,除特别重要核心的部分,其他只能用正一教的补充代替,并且这种现象影响至今。
田豔老师接著介绍了师公与花鼓戏艺人的合作。根据阳映太和陈兴仪二位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主家在请师公朝神时,同时也会请花鼓戏艺人来唱戏。混元教在室内的仪式场地为内坛;花鼓戏在室外的表演场地为外坛。当时,师公的社会地位较高,而花鼓戏艺人则反之,常作为“淫戏”被禁,因此,为了求得生存,一些花鼓戏艺人也开始学习混元教,就形成了师公与艺人合流的趋势。《大盘洞》就是师公与花鼓戏艺人合作的产物,田老师以此为例具体说明了二者结合对于傩仪和傩戏的戏剧化和舞台化的影响。依据阳映太、陈兴仪撰《师道戏〈大盘洞〉源流浅析》,我们可以得知师公与花鼓戏艺人结合的历史已经超过了一百馀年。现在的南岳混元教傩坛依然保持著师公与花鼓戏艺人的合作,二者各司其职,师公主持仪式和配合奏乐,傩戏表演则由花鼓戏艺人完成,也有学过花鼓戏的师公参与表演的情况。这样的混合坛班,有时也参加各种民间的演出活动,包括朝神仪式中的花鼓戏表演。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女性艺人参与傩戏表演,这和花鼓戏艺人加入傩戏表演有很大的关係。目前所知最早参与神戏表演的女性艺人是陈月林,时间在1980年前后。以前男扮女装反串表演的角色,现在则全部由女性艺人来扮演。
最后,田豔老师对本次报告做了一个小结。南岳神戏就是元始巫傩文化遗存于当代的一种仪式戏剧,其载体是师公为主体的混元教,仪式内容由祭祷、说唱、戏剧、歌舞等组成,主要功能是许愿酬神、祈福驱邪。混元教在明代就已经出现,后来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道教,甚至产生与正一教兼学的情况;师公又与当地花鼓戏艺人合作,促成了舞台剧《大盘洞》的形成。在此基础上,神戏与道教的关係、神戏与花鼓戏的互相影响都可以展开做进一步的研究。此外,混元教从武冈至南岳的传播过程、武冈混元教的传承形态、邵阳花鼓戏《桃源洞》与南岳神戏《大盘洞》的关係等问题都值得关注和考察。
二、评议
田豔老师的这篇会议论文实为《南岳神戏:历史传承与演出文本》(参见谭金鹤、田彦编著《南岳神戏:历史传承与演出文本》,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2020)第一章〈南岳神戏概述〉的删改版。在评议环节,巫能昌老师首先对该书内容做了一个大概介绍,指出第三章<唱本>揭示了道教与地方宗教融合的仪式环节,“借地”、“请水”、“押字”等大概属于道教,“立寨 ”、“差兵”、“造桥”则是混元教的仪式。
评议人巫能昌老师认为,报告处理的是南岳神戏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过程中和其它传统之间的互动,非常清晰地给我们展现了地方不同文化之间的历史关係,及其后续影响。主要是两个维度:南岳神戏和正一(道教内部的经典传统和地方传统);南岳神戏和花鼓戏(民间道教和地方戏曲的关係)。我们可以看到南岳地方道法和经典道教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繫,如现存混元教科仪文本《下马科》提到“元皇启教,道门先天”,分别指混元教和正一教,后面的仪式节次也体现了地方法事传统和经典道教科仪的结合。报告结合地方志、师承谱系、族谱、传说等珍稀资料对南岳地区混元教和正一教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追溯。不过,仍有许多和道教相关的田野文献未整理出版,期待报告人后续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混元教和傩戏的关係值得进一步追溯,因为南宋文献提到衡州傩戏(蒙倛)时并未提到师公,混元教和傩戏之间的联繫似乎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师公与花鼓戏艺人的合作则和闽西高腔傀儡夫人戏有点像。福建地区的闾山教包括法师闾山教和梨园闾山教,都拜临水夫人陈靖姑,均取有法名,很多地方均可以追溯到明代。当代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传统互动的情况,比如闽西的傀儡戏班会请法师来画神图。早期的情况,限于资料,法师和梨园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关係,并不清楚。田老师的个案将类似的过程展现非常清楚,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最后,巫老师向田豔老师请教南岳师公是否有祈雨科仪和祖师崇拜的神像刻奉实践两个问题。
三、提问与讨论
田豔老师首先回应了巫老师的问题,南岳混元教确有求雨的科仪,有师公到祝融峰请龙神降雨的仪节,但田老师只听过师公口述,并未得见相关的科仪文本,也没有将其进行整理。南岳地处湘中偏东,和湘中梅山在同一纬度,距离江西较近,其祖师崇拜的神像刻奉实践较少。以倒立的张五郎为例,在南岳的师公仪式传统中,掌管兵马的是镇坛祖师,他是以木雕的头像供奉在兵马坛中,而并非张五郎。张五郎的木雕像一般是在猎人家裡供奉或者师公为猎人家裡举行相关仪式时才请出来。
香港理工大学梅林宝(Mark Meulenbeld)老师进一步请教桃源洞和南岳神戏的关係。田老师看过一场桃源洞与“霄”有关的仪式,“霄”分正、邪两种。“拔霄”即将“邪霄”送走,“接霄”即将“正霄”迎至家中,这与湘中梅山的“和娘娘”仪式很类似,“和霄”仪式就是专门为桃源洞娘娘神举行的仪式,戏剧《大盘洞》展示的是桃源洞的神性结构和神灵体系。
香港中文大学吕永昇老师请教了关于混元教法师的服饰问题以及桃源洞信仰的问题。田老师回答说混元教法师的法衣只有“天罗衣”一种,并未包裹头巾,法师的便服和帽子与道教共用。桃源洞信仰,在南岳有“接霄”“和霄”的仪式,将桃源洞的三霄娘娘迎接到主家,设立神坛供奉,这与湘中梅山地区大体相同。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闫瑞向田豔老师请教南岳神戏是否受正一教影响,以及混元教是否吸收具有正一教特色的授籙仪式?田老师认为南岳神戏的戏剧表演主要还是师公的传统,在仪式部分受道教影响较大。现在师道合一的出师仪式,即为师道交融的一种仪式,第一天以正一教的仪式为主,第二、三天以师公的戏剧表演为主。其中有项仪节为“奏职标名”,师公会念诵阴凭、阳凭,在阴凭、阳凭中有师公、道士的职品,会用到天师府的授籙品职。另外,在南岳谭金鹤坛班,道教自明初开始,至今已传承十七代,据谭道长介绍,他们家是每过三代就有人会去江西龙虎山授籙,所以他们的祖先有族谱中留下籙名、道名、奏名的记载,其中还有女性学道、取道教法名的情况。
巫能昌老师针对混元教吸收道教授籙仪式的问题进行了补充。清代湘中地区,有一尊道士像可以说明,当时的道士上香远叩龙虎山,而在当地授籙。随著时间的发展,道与法互相结合,具有正一道特色的仪式也会被当地宗教吸收,“代香远叩”是最直接的证明。
(供稿人:闫瑞 校改:田豔、巫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