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最新资讯 > 其他 >

德江傩堂戏保护传承工作情况

发布日期:2023-06-14 08:46 来源:德江县人民政府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德江傩堂戏的挖掘、收集、整理、推介、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德江傩堂戏自1983年起相继走出县门、省门、国门。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德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傩戏之乡”。为了德江傩堂戏戏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在近40年的保护工作中,德江非遗保护工作者认真潜入基层,对德江县傩堂戏的历史、种类、坛班、剧目、音乐、舞蹈、传承人谱系等进行了摸底排查,理清了历史脉络,出版了相关的专业书籍以及传承人身份建档等工作。

德江傩堂戏保护传承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

傩堂戏是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它渊源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德江很早以前就有傩的活动,傩文化遍及22个乡(镇、街道),从事于傩堂戏演出人员有630多人131坛。由于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宗教与艺术长期混合的独特形式,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受到国内国外专家学者的发现与重视。人们从它的古老、古朴可以窥视到民族与民族间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古风民俗,它对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戏剧学研究具有“活化石”意义。

德江傩堂戏,按表演形式分,有傩祭、傩舞、傩戏、傩技。按表演过程分,整场傩戏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坛、开洞、闭坛。开坛和闭坛为酬神、送神。其法事内容为“开坛礼请”、“发文敬灶”、“立楼点兵”、“安营扎寨”,称为“阴戏四大坛”。“开洞”后的演出为 “正戏”, “正戏”主要也是为酬神、勾愿、驱除邪魔法事服务的,但大都是娱神娱人的内容,是傩堂戏的主要部分。

傩堂戏可分为全堂戏和半堂戏,全堂戏为24出戏,半堂戏为12出戏。正戏的演出内容多采用神话传说、历史演义、民间故事、戏曲节目等。上半堂戏是《唐氏太婆》、《尖角将军》、《关圣帝君》、《周仓猛将》、《引兵土地》、《押兵先师》、《开山猛将》、《九州和尚》、《十州道士》、《柳毅传书》、《开路将军》、《勾愿先锋》;下半堂戏是:《秦童挑担》、《三娘送行》、《甘生赶考》、《杨泗将军》、《粱山土地》、《李龙神王》、《城隍菩萨》、《灵官菩萨》、《文王卦师》、《丫环》、《蔡阳大将》、《勾薄判官》。为了取乐,德江傩堂戏在正戏演出中还不时要插入一些娱乐性强的剧目,称为“插戏”,插戏主要有《傻二赶场》、《安安送米》、《八仙庆寿》、《审桶》等。

二、工作做法

(一)加强宣传,积极保护。利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中国传统节日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出等活动;积极开展花灯戏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景区等展演展示活动,做到文旅融合,文化和旅游相互促进,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团结和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对外传播,组织参与文化艺术活动。近年来,积极组织各级傩堂戏传承人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展演展示活动。2002年6月首次走出国门,后来又到日本、中国台湾、韩国、法国等地参加交流活动,多次赴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川等地参加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参加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多彩贵州周末聚、铜仁市旅游发展产业大会等宣传推介活动,多次获得优秀展演展示奖、优秀剧目奖、优秀傩堂戏坛班等荣誉奖项。

(三)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早在2014年,我县就根据德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需要,制定了《德江县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后来由于工作的需要,在2021年又新制定了《德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为我县非遗的保护传承有序开展提供了依据。

(四)傩堂戏资料的收集整理。针对以前工作开展但资料散失不见的现象,近几年来,县文保中心加强了资料收集工作,在2018年进行了德江县民族民间文化文物普查,对图片、视频、文字进行归档分类,建立长效的档案内容,并委托大连民族大学建设非遗数据库。

三、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挖掘整理、收集资料。近年来,我县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到全县22个乡(镇、街道)进行田野调查工作,同步收集整理归档傩文化文字资料100余万字、收集图片2000余张、视频200余条、视(音)频资料50小时,全面摸清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状况等,为我县非遗项目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出版了《德江傩堂戏》《傩魂》《傩苑》等书籍,。

(二)重视传承人及资金逐级申报工作。为了德江傩堂戏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我县根据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开展傩堂戏传承人各级申报工作及傩堂戏国家专项保护资金申报工作。近年来,我县申报了国家级傩堂戏传承人2个、省级6个,市级6个、县级29个。积极争取傩堂戏专项保护资金,为我县傩堂戏保护传承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建立傩文化传承基地。为我县傩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给予各级傩文化传承人有更好的传承平台,在中小学及社区建立了傩文化传承基地。近年来,建立了少数民族手工艺传习所,德江县傩堂戏表演协会(含总会和分会)等保护传承基地。

四、经典案例

(一)德江傩堂戏(杠神)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中国文化艺术界权威曹禺、钟敬文、曲六乙等称为戏剧界的“活化石”,可与长城媲美,是中国近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德江在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傩戏之乡”,第一届、第二届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也都在德江召开,众多的国内外学者、专家先后来德调研、考察,傩堂戏表演团队也多次出国交流推介。

(二)国家级傩堂戏传承人张月福、安永柏,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德江傩堂戏的发展,在德江的很多社区以及学校都有他们演出和传承傩戏的足迹。以及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首届会员、原德江县文化局局长谢勇,从担任德江县文化局局长一直到调任其他地方,退休后都一直为德江傩堂戏的发展发光发热。

(三)2017年4月,中央电视台15频道《戏曲采风》栏目组专程到德江县的楠杆乡、稳坪镇、枫香溪镇等地拍摄“印象非遗·德江傩堂戏”专题片三集,于7月3日至5日连续三天在央视滚动播放。2018年,省非遗中心到我县开展了国家级傩堂戏戏传承人张月福抢救性记录工作。到传承人实地进行座谈、交流、拍摄等形式收集整理相关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料,通过采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在2021年获得“建党100周年优秀项目成果奖”。

(四)德江县冉勇同志由于对傩堂戏文化的爱好,毅然辞掉民宗局工作,从事傩文化传承与保护,创立“德江县傩缘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公司为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授权销售网点;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贵州省傩文化博物馆傩文化旅游小商品研产合作企业;铜仁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铜仁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实训实践基地;铜仁职院实训实践基地。2021年成立“德江傩堂戏博物馆”,到目前为止是德江唯一的一个博物馆,也是唯一一个民营博物馆。

五、存在问题

(一)机构不健全。2017年机构改革,成立德江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只是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的一个股,没有独立的财务和人员结构。

(二)缺乏专业人才。我县非遗保护工作的时间虽然将近40年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理念、新的事物不断出现,加上老一辈的非遗保护工作者的退休、去世,本来人才就很缺乏的工作就变得更加难以开展,这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保护与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三)传承人青黄不接。随着老一辈技艺精湛的传承人渐渐老去、去世,很多技艺来不及传承就失传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多的年轻人都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文化失去兴趣,不愿去从事传承保护工作,加上现实生活所迫,很多现有传承人迫于生计,不得不放弃传承事业外出打工,这无疑是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一座大山。

(四)传习活动场所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没有固定的传习活动场所,在哪个单位或是学校传授技艺,就把哪里作为传习基地,没有固定的排练厅和展演剧场,一般都是把自家院坝作为排练场地。

(五)非遗展馆的建设问题。我县目前没有专业的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在现有条件下只有一个简单粗陋的稳坪傩文化陈列馆,以及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德江安化县文庙内简单布展的一些傩戏道具。

(六)传承人传承经费问题。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国家级传承人每年有国家专项传承保护补助经费20000元/人/年,省级传承人5000元/人/年,市、县两级传承人没有传承补助经费,而市县级传承人占了三分之二以上的比重,大多数传承保护活动都需要市县级传承人,导致很多传承活动开展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