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为聂满娥
聂满娥,女,汉族,湖南省沅陵县人,傩戏(沅陵辰州傩戏)传承人。 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成长经历
聂满娥,是沅陵县辰州傩戏唯一的女性非遗传承人。改革开放前,传统而虔诚的人们一直遵循着“姑娘不看傩戏,男子不进产房”的准则,哪怕是出身于傩戏世家的聂满娥,也得遵照规则。
聂满娥笑着说;“小时候只是常听大人们讲还傩愿,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也不准女儿家去看,所以我就悄悄地躲在外面,在那里仔细地听,悄悄地看,我自己跟着慢慢地学,觉得特别有意思,从那之后就慢慢爱上傩戏了。”
聂满娥的小动作被祖父看在眼里,也发现了她傩戏的天分。在七甲坪这样偏远而封闭的山村里,傩戏艺人的见识总视乎比普通村民多一点,此后的几年时间里,祖父开始在空闲的时间里偷偷教聂满娥唱傩戏,这也成了成了祖孙二人共同的秘密。
时代的更替让人们的思想也开始有了变化,不知从何时起,过去被拒之门外的女人们,也开始进入傩堂,与男人们一起津津有味地观看傩戏了。这时的聂满娥14岁,正式拜祖父为师开始学习傩戏。经过完整系统的学艺,17岁那年,聂满娥第一次登上七甲坪的戏台。
“第一次我上台唱傩戏,那个《姜女下池》,一个老人给了我十块钱。”聂满娥说,拿到第一桶金后的她,更加坚定了学好傩戏的信心。
也是从那时起,七甲坪的乡亲们知道这个叫聂满娥的女子能唱傩戏,知道她的唱腔透着女性的细腻,扮相更是温婉秀美。聂满娥认为,只有女人才能更好的在一颦一笑中展示女性的美,在女性角色的演绎上,逐渐在动作上进行改编,开始融入传统戏剧中的水袖、云步,让女性角色更加鲜活明亮。
坚持不懈
满娥讲到,辰州傩戏之前有“姑娘不看傩戏”的旧俗,她不顾他人眼光,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傩戏传承的事业中去,成为辰州傩戏的第一位女性非遗传承人。聂满娥将女性视角带入傩戏,认为只有女性才能扮演出傩戏中女性角色的魅力。她将汉戏元素融入傩戏,改编傩戏唱腔,使唱腔更加婉转动听。同时,聂满娥也提到,如今可供辰州傩戏展示的平台越来越少,她希望辰州傩戏可以走上更大的舞台。
1998年,聂满娥和丈夫李福国在沅湘傩戏文化学术研究会上为7个国家的127位专家表演了《姜女下池》,专家惊讶于傩戏文化的包容性与其表现的独特性,更是赞叹其与京剧迥然不同但又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巫傩艺术。自此,夫妻两人名声大振,两个女儿女婿更是成为了傩戏坚定的追随者,被群众称为“傩戏一家班,技艺压三县”。
评审意见:
聂满娥是湖南沅陵辰州傩戏第四代传承人。聂满娥得到其祖父的指导,成为辰州傩戏能吹、能打、能弹、能唱、能舞的多面手,能演的傩戏剧目也比较多。作为第四代辰州傩的传人,聂满娥注意培养继承人,已经亲授徒弟4人,成为辰州傩的第五代传人。辰州傩的传承脉络清晰,并具有延续性。经过评审组评审,该申报人聂满娥符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审标准,同意推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个人荣誉: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使命
为了让人更多地解傩戏文化,聂满娥和女儿李萍开始走进校园和社区,在七里坪镇的蚕忙九校进行现场教学,在镇上的社区进行公益演出。带上傩面具,穿上戏服,从最简单的《姜女下池》开始,母女二人一唱一和,以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独特方式来传承傩戏。
声明:内容来源众多网络自媒体 如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