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傩戏人物 >

杜洪祥 南部双峰傩戏的挖掘、抢救领头人

发布日期:2023-06-26 09:03 来源:天府升钟湖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1984年,时任南部县文化馆副馆长的杜洪祥和馆员赵建宏在下乡采风中,发现了双峰乡胖土地村的傩戏奇才杜南楼,如获至宝。杜南楼(1918-2007.9),巴人后裔,杜家班傩戏第七代传人。从小随杜家班学戏,醉心于傩戏表演,奠定了深厚的功底。成年后接手戏班,对人物脸谱绘画、唱腔流派设计、舞蹈步法造型进行了大胆革新,并搜集整理扩大剧本内容,使他的杜家班傩戏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更具本土艺术特色,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新政权成立后,杜南楼为了跟上时代,毅然请来当地区乡两级领导,当着他们的面把傩戏表演的全套家当烧个精光,从此金盆洗手。

杜洪祥带领馆员频频采访杜南楼,向他宣讲了党的文艺政策,打消了他的顾虑。他们对杜家班傩戏的抢救发掘工作,从带有文化人类学特征的调查方法入手,以保持其原始生存状态的理念为主导,反复询问、听看、拍照、录音,生怕遗漏。经整理,将其傩戏构成归纳为两个部分:一是“正坛”的法事仪式戏剧,二是“耍坛”演出的灯戏,即杜南楼所说的“灯坛两开”。其法事仪式戏剧,分四大类五十六折;耍坛灯戏有三十四个剧目,其唱腔有七大种类以及丰富多彩的傩面具艺术等。他们将记录整理后上报南充地区,引起了上级重视。1985年,杜南楼被请到南充去回忆整理资料,长达10个月,由省文化厅录相室、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和南充地区文化局录相,把灯坛两开表演的全过程录制了下来,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第二年出版的《川北灯戏》采用了他的不少东西。1986年3月,南部文化馆安排杜南楼住在馆内写(回忆)剧本8个,拨专款制作“傩、坛、灯”面具45个,木偶面具32个,拍摄艺术照片50多张,表演录相带5盒。正因为及时留存下了杜南楼的人物脸谱图案、唱腔音乐、舞蹈步法造型等文字记录、录音录像、实物,才为后来校本教材的编写及学术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条件。1989年,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舞蹈家协会四川分会特别邀请杜南楼参与编写“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艺术集成志书”省市卷中的傩戏部分,他们给了杜南楼和杜家班傩戏很高的评价。2002年初,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巴蜀艺术团团长张宗学先生把83岁高龄的杜南楼请到成都市,花了三个多月时间整理、摄制了杜家班傩戏专集。

杜洪祥很想协助杜南楼把尘封多年的杜家班傩戏搬上戏剧舞台,然而由于年龄偏大、人员重组困难、经费不足等原因,未能实现这个愿望。仅仅凭记忆整理出一些傩戏剧本并手工制作了部分傩戏人物面具,派人帮助杜南楼整理复制出了部分杜家班傩戏,把它们搬上了展板,搬上了荧屏。

杜洪祥对双峰傩戏饶有兴致,对杜南楼敬崇有加,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及时予以了挖掘,扩大了影响,为日后申报非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自己也撰写了208页《南部傩戏》书稿,可惜未能完稿就不幸去世了。

自始至终参与抢救工作的赵建宏、杨洪琛两位馆员,为整理、研究双峰傩戏同样做出了很大贡献,留下不少宝贵的文字资料,功不可没。

作者简介:刘松乔,四川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南部县政协文史员,南部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来源:百家号 、 天府升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