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傩戏人物 >

罗会武:国家级南丰傩舞代表性传承人 石邮傩班大伯

发布日期:2023-11-30 11:23 来源:掌上非遗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中国傩戏网整理:罗会武,江西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舞(南丰跳傩)代表性传承人。罗会武1959年加入石邮傩班,从2003年起担任“大伯”(领班)角色,负责傩班的管理,主持傩仪和跳傩活动。在罗会武的带领下,石邮傩班先后赴日本、巴黎、韩国参加国际民间艺术交流活动,并率傩班参加国内重要的民间艺术交流活动三十余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傩舞(南丰跳傩)代表性传承人——罗会武

傩舞是古代“傩祭”仪式中跳的舞蹈,源于史前社会的图腾崇拜,在商代形成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到了周朝时叫作“傩”。

在漫长的二千多年中,“傩”寄托着人们趋吉避凶、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望,活跃于神州大地,在岁月中与时代交织,与艺术结合,传承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民间舞蹈的活化石”。

傩舞艺人说:“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可见傩舞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关乎于生存,也关乎于信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舞

人物故事:

机缘巧合下学习傩舞

在南丰的众多傩班中,石邮傩班声名隆重,薪火相承已有500多年。石邮傩班由吴氏家族管理,32个“头人”负责傩事活动的各项事宜。

而石邮傩事活动中的傩仪与跳傩表演,则由傩班的“大伯”掌控。罗会武就是傩班的“大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跳傩舞是耳濡目染的兴趣爱好,也是时代造就的机缘巧合。

1958年冬,石邮村划归市山公社,傩班中有三个弟子住的村庄仍属三溪公社管辖,因经常有文化工作者采风,找他们跳傩很不方便,同时这三人中有两人担任了大、小队干部,怕别人说跳傩是“信迷信”,不再参加石邮的“搜傩”仪式。

然而石邮村民认为跳傩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在他们手里失传,于是决定在本村选拔三人替代。那年,罗会武18岁,听说傩神庙贴了布告招弟子,便赶去报了名。也许是罗会武聪明机敏、身体好,考察通过后便进入傩班,成为了排行最末的“八伯”。

不怕吃苦,钻研傩舞

罗会武说:学跳傩舞在时间上没有严格的规定,师傅在傩神庙里教,大概教一个来月,以后便是在跳傩时的指点了。

罗会武进傩班,年纪最小、排行最末,又不怕吃苦,从最初的《判官醉酒》、《跳凳》跳起,很快便熟练地掌握了傩舞表演节目的动作要领,再加上他人聪明,悟性高,跳起傩舞便活灵活现,有了神韵。

罗会武念请神词、祈福词跟时任傩班“二伯”刘家龙学,一句跟一句地念,一念就是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罗会武说“二伯”教的时候很严历,也很细致,他丝毫不敢懈怠。

随着时间的磨砺,罗会武的傩艺水平不断提高,熟练掌握了傩坛请神词、祈福词与各种咒词,以及傩班各项仪规程序和跳傩表演的全部技艺。2003年,罗会武升任傩班“大伯”,付出的努力有了回报和结果。

南丰跳傩

严谨教学,言传身教

他对傩班弟子的要求就秉承老一辈傩舞艺人传授技艺的严谨,认为正是因为教徒弟一句跟一句地念,手把手地教,才能保持石邮傩舞原汁原味几百年不走形,不失神韵。

罗会武对傩事活动一丝不苟,谨怀敬畏之心,也是为了给徒弟做好榜样。每年的大年三十,罗会武必将头剃得锃光瓦亮,为的是用红巾包脑跳傩时面具不会掉下来。

他教导徒弟说:“跳傩有很多规矩,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比如不能在跳傩期间嬉闹,不能叫小孩子“了崽”,要称细人、伢崽,就连在农户家吃傩饭、点心,傩班上桌的坐位也有规定。这些规矩不能违反。

“严谨”二字看似容易,坚持下来却很难,罗会武不忘教导和初心,满怀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让傩舞艺术不断传承,生生不息。

古老傩舞的神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罗会武的带领下,石邮傩曾赴北京、上海、济南、桂林、大同等地,以及日本进行交流表演。

罗会武率傩班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获得中外傩艺术展演金奖,2008年率傩班参加法国第12届原生态艺术节,他们表演的傩舞赢得观者的好评与青睐。

“我赶上了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的好时代,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还获得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我要教好徒弟,一定要将石邮傩舞原汁原味的传承下去。”

呗呗说:

如今,罗会武每年正月一如既往地沉浸在“神”人境界,因年龄的原因,在傩事活动中他更多地是以鼓点为傩班把握表演节奏,把精力放在传授傩舞技艺上。摘下面具之后的罗会武是个豁达、和善的农村老人,关心自己的儿女,关心傩班的弟子。一颗匠人之心永恒跳动。

来源: 掌上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