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傩戏网前言:胡科辉是“中国傩雕第一村”美誉的周官村的傩雕传承人之一,也是胡氏家族第六代傩雕文化的传承人。他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就受到家庭和村里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傩雕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傩雕文化,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傩雕,是制作地戏演出时佩戴的木雕面具,屯堡人叫做“脸子”的制作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手工雕刻技艺。面具是地戏的灵魂道具,为百姓驱邪,祈求平安。
安顺屯堡傩雕缘起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胡氏家族的“二十四把小雕凿。”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傩雕不仅用于雕刻脸子,而且焕发新的生机,各类新鲜的雕刻品层出不穷,如项链、书签、笔筒等文创产品,为傩雕开辟了新的市场,让傩雕走近大众,贴近生活。
传承与坚守:赓续傩雕的昔与今
一项古老的技艺,是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传的坚守。吱呀一声,推开一扇木门,穿着朴素的胡科辉正在雕刻面具。胡科辉是“中国傩雕第一村”美誉的周官村的傩雕传承人之一,也是胡氏家族第六代傩雕文化的传承人。
“这项技艺是祖传的,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边学边磨练自己的雕刻技术,到了成年以后就完全掌握了这项技艺。”胡科辉说。
胡科辉的傩雕由全手工完成,制作一副傩面具,需经过选料、下坯、粗雕、精雕、刮灰、上色等等20多道工序,制作成作品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胡氏傩雕技艺从古延续至今,一直坚持用传统技艺,严格按照复杂的雕刻步骤来完成作品,传统理念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
“作为传承人,我肩负着教好下一代,让他们继续把这原汁原味的技艺传承下去的责任。”胡科辉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说到做到,他在他三个儿子很小的时候就手把手地教他们傩雕的雕刻,在他细心的指导下,现在他的儿子们的雕刻技术也已经很精湛了。
而现在,胡科辉又开始担负起教孙子孙女们雕刻技艺的责任。
“我用一生坚守着这门传统的傩雕技艺,为了它能得到代代相传,我跑到了沈阳、福建、上海和内蒙古等这些地方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傩雕。”在胡科辉看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就是把它们传承下来。傩雕文化的传承,刻印着古老的文化记忆。好的傩雕作品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人带来经久不衰的心灵体验,这些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沉淀成经典。
推陈与出新:创意傩雕的技与质
“叮叮当,叮叮当。”一踏入鲍文红的家中就听见雕凿的声响,随即映入眼帘的是手艺人坐在工作台前,手中紧握着刻刀,专注地雕刻着不到一寸的木块。
鲍文红是周官屯村傩雕艺人中的年轻一辈,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傩雕市场趋于饱和,鲍文红深感傩雕创新的重要性。由于传统傩雕面具大多面目夸张狰狞很难被当下受众所接受,于是鲍文红就在傩雕的内容形式上加以创新,他将原来面目狰狞的面具雕刻成面目祥和慈善的傩面具以适应当下大众尤其年轻人的审美观点。
傩雕文化与文创产品相结合
此外,他将傩雕产品的形式由单一变得多样化,原本只用于跳神驱邪的傩面具也变得实用起来。鲍文红将傩雕文化与文创产品相结合,把傩雕产品制作成一些小挂件、生肖属相、情侣纪念品、励志产品、脸谱书签、笔筒等多种多样的傩雕周边产品。
在保留传统雕刻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地适应当下的市场需求,甚至依托互联网+电商平台将传统艺术与新兴媒体相融合,以扩大傩雕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鲍文红的创举吸引越来越多的周官傩雕艺人对于傩雕产品的创新发展,开始创造出更多的傩雕文创品,以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群体。
傩雕文化+旅游也推动着乡村振兴的发展,助力着屯堡人民的幸福生活。
文创产品为该村傩雕艺术注入了全新的魅力,2022年傩雕产品销售约500万元,其中傩雕文创产品销售额约占总体65%,带动了周边近百人就业。傩雕文创产品给屯堡人民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周官村现有500余户2000多余人,有近百户做木雕经营,屯堡文化非遗传承13人,木雕协会2个,木雕公司2个,小微企业40余个,周官博物馆也吸引国内外近10万人次的观光。
天眼新闻 通讯员 胡浩颖 罗小琴 李真希 李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