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文献论文 >

杨涛:湘西侗族傩戏 “咚咚推”:薪火湘传

发布日期:2025-01-23 09:34 来源:昆曲基地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导语:2024秋季学期北京大学通选课程《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昆曲欣赏》的作业类别之一为“戏曲口述史”,杨涛同学通过采访口述的方式撰写了《湘西侗族傩戏 “咚咚推”: 薪火湘传》一文,今揭载于此,以飨读者。   

  2025春季学期昆曲基地继续开设《戏曲史与戏曲美学》《“非遗”之首:昆曲》《古琴经典艺术欣赏》等全校通选、公选及专业课程,欢迎关注!

“咚咚推” 是侗族特有的一种古老傩戏, 因演唱在 “咚咚”(鼓声)、“推”(小锣声) 的锣鼓声中进行而得名。与其他地区的傩戏相比,“咚咚推”无论在舞蹈动作、 语言还是音乐伴奏等方面都独树一帜。由于特殊的历史进程和较为封闭的地形,天井寨的 “咚咚推” 得以保留了大量的古代傩戏元素,堪称戏曲界的活化石。“咚咚推” 祭祀的是侗族神话里的“姜良姜妹”“盘古大王”“飞山大王” 等始祖,这些神灵在侗族人民心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每一个重要的祭祀时刻, 舞者们头戴神秘的面具,在激昂的锣鼓声中翩翩起舞,祈求神灵的庇佑,驱走灾难,带来福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咚咚推” 逐渐从单纯的祭祀仪式演变为兼具娱乐性的民族戏曲舞蹈。其表演时间集中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六月初一、七月十五里,这些特殊的日子在侗族的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意义, 是与神灵沟通、传承文化的关键节点。若遇虫灾等灾害,“咚咚推” 更是会临时加演,此时的傩戏成为侗族人民寻求心灵慰藉、与自然和解的独特方式。2006年5 月,侗族傩戏 “咚咚推” 荣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无疑是对其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一、引子

在本科的最后一年,偶然遇见了《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这门通选课,一路上由浅入深逐步开始走入戏曲世界。但随着课程的深入,一段还没来到北大时的记忆也慢慢开始不断在脑海中闪烁起来,那是我在初中时做的一项课程作业,我当时和同学选择采访家乡里侗族傩戏“咚咚推”的非遗传承人——龙开春老爷爷。当这段记忆在课程末期终于浮现时,我才发现,原来自己与戏曲早已邂逅。那是湘西县城寒冷的一个早晨,我与同学来到县城边上的一座二层侗家木屋前,提前约好采访的龙开春老爷爷早已坐在门前火盆旁烤火。在爷爷的热情招呼下,我们围坐在火盆边,脸庞被冬日晨曦中的火焰映得通红。伴随着火焰的舞动和爷爷的娓娓讲述,眼前的景象渐渐模糊,记忆的画卷缓缓展开,将我带回到几十年前湘西夜晚大寨场子上那熊熊燃烧、驱散黑暗的篝火旁……

图1 龙开春爷爷

二、初识

龙开春,这位生于1931年的侗族老人,是“咚咚推”传承的关键人物。他的人生轨迹与“咚咚推”紧密相连。“我是1931年生的,从小就生活在天井寨里,我父母是当地人。小时候我的家庭很苦,我的父母亲儿女又多,所以我们生活就困难。我上一辈人都搞农业,挖土种地,我们寨子都是这样,我小时候读书放学后也要种地,都是过着以农业为主的生活。”龙开春学习傩戏的机缘源自四公,四公在寨中是备受尊敬的傩戏艺人,他深知傩戏传承的重要性,在挑选徒弟时格外严格,如同在寻找传承文化火种的使者。龙开春14岁时,踏上了傩戏学习之路,从最基础的脚步学起。那时,夜晚的堂屋便是他们的排练场,昏黄的灯光在黑暗中摇曳,映照着他们专注的面庞。四公站在一旁,眼神犀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一旦龙开春的舞步出错,严厉的斥责声便会响起。“他很严格,我和我的叔爷龙子明一起跟他学。我跳不好脚步,他(师父)就会骂我。过去是这样的,你到处玩,不来学东西的话,他抽烟袋的烟杆长长的,就会拿来打你。我被他打过。”但也正是这份严格,如同磨刀石一般,磨砺了龙开春的意志。“我被他打了两次,心里也烦了,那时就下决心,学!白天我要种地,晚上到八点钟以后,吃了晚饭,我们就到堂屋里去学。我师父脑瓜很灵,我们寨上很多人学,但是他只教我们两个。我认识字,我和龙子明两个人有文化,我也听话。”龙开春白天忙于繁重的农活,在烈日下挥洒汗水,疲惫不堪,但夜晚却仿佛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召唤,全身心地投入傩戏学习。无论是走在蜿蜒的山间小路,还是在田间劳作的短暂休息间隙,他的脑海中都在不断揣摩舞步、哼唱曲调,将傩戏融入生活的每一处。他的心中怀揣着对傩戏的热爱与执着,仿佛有一团火焰在燃烧,驱使他不断前行。

三、拜师

拜师仪式庄重而神秘,那是一场灵魂与文化的契约签订。“四公是我爷爷的兄弟,拜师的时候,我就去敬酒、烧纸、上香、摆茶摆起以后,四公就开始念,我也搞不清楚念的啥,那时候我还小,还在读书。念了以后,他就把茶水倒给我喝,我就喝了一杯酒,就是这样拜师成功的。”古老的咒语在空气中回荡,仿佛在与神灵沟通,祈求神灵见证这一传承的时刻。龙开春怀着敬畏之心,喝下酒水,那一刻,他正式成为傩戏学徒,肩负起了传承的重任。此后,他谨遵师训,无论是在本地的村寨中,还是随戏班外出到黔阳、长沙、凤凰、吉首、天柱等地演出,他都不断精进技艺。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他在舞台上与其他艺人交流切磋,吸收不同的表演经验,让自己的技艺日益精湛,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傩戏的决心。

图2 龙开春爷爷展示祭祀过程 

四、困境与破局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社会的变迁如汹涌澎湃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咚咚推”的传承之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曾经,傩戏遵循严格的规矩,如学戏前需保持身体洁净、男女有别等,且传男不传女。在传统的观念里,这些规矩如同不可逾越的鸿沟,守护着傩戏的神圣与纯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大都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纷纷外出务工,村寨里人口外流严重,曾经热闹的街巷变得冷冷清清。愿意学习傩戏的人寥寥无几,“原来几年前我教过几次(徒弟),(在)他们出去打工之前,我原来教的都是十五六岁或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他们都来学,男女都学,整个村都在学。他们长大以后呢,男的都出去打工了,三分之二的男人打工,女的又出嫁了,没有人(学)。”传承的火种面临着熄灭的危险。并且,“咚咚推”实行口传心授,演出内容没有定本,由老艺人讲述大致剧情后,台词由演员即兴发挥。但后来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后,经过抢救、挖掘,才形成了文字本。面对此困境,龙开春没有退缩,他积极寻求突破。他深知传统的规矩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需要做出改变,于是,他勇敢地打破传统禁忌,主动邀请寨中媳妇学习傩戏。这一举措在村寨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我们寨子上有三(种)姓(氏的)人:姓杨的,姓龙的,姓姚的。我登门到户,去拜访他们家的媳妇,想请他们家的媳妇学跳傩戏。那个时候,要是想请女的同意跳戏,就要跟她的父母亲讲,要父母亲同意,还要和她丈夫讲,要她丈夫也同意那才能放心,不然这样不好。”他耐心地与媳妇们的家人沟通协商,用真诚和对傩戏的热爱打动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他因材施教,针对男女学员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对于男学员,在舞蹈训练方面,他着重帮助他们提高转身速度和脚步灵活性,因为在傩戏的舞蹈动作中,快速而精准的转身和灵动的脚步是展现角色魅力的关键。他会亲自示范,一遍又一遍地纠正男学员的动作,直到他们熟练掌握。而对于女学员,他则更加注重鼓励她们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困难,耐心地指导她们掌握动作要领,让她们在傩戏的舞台上找到自信和归属感。

图3 龙开春爷爷与学员

为了培养后备人才,龙开春精心挑选了龙景昌、龙景新(龙子明之子)、龙彩云和吴桂金等四位年轻的省级传承备选人。这四位年轻人如同四颗希望的种子,被龙开春寄予厚望。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从最基础的舞步到复杂的表演技巧,从面具的佩戴到角色的塑造,每一个细节都悉心教导。同时,他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广纳门徒,简化拜师仪式。“在这四人之外,无论是谁,无论是哪里人,只要你愿意学,随时都可以拜师学习,还可以省略掉严格的拜师仪式。”他深知,在这个时代,不能再被繁琐的仪式束缚,只要有学习热情者,均可加入传承队伍。他相信,只要心中有对傩戏的热爱,就能成为传承的一份子。在教学实践中,龙开春注重培养学员的习惯养成。他常常回忆起自己的学习经历,以此为教材教导学员。沉浸在傩戏的世界里,他告诉学员,傩戏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的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融入血液的文化基因。无论是走路、劳作还是休息时,都要时刻练习舞步、唱腔,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在床上睡觉,我心里也想着要学。一直要抱有这个精神就容易进步。你靠上课这个时间来学的话,你达不到这个(境界)。原来我学的时候去砍柴割草拿着镰刀柴刀仍边走边跳就这意思,要这样才能进步,你想靠上课时间来学的话达不到目的。”他会鼓励学员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图4 龙开春爷爷与徒弟龙景昌

五、薪火相传

咚咚推”的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民间的文化爱好者和志愿者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咚咚推”,组织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艺术形式。但要实现“咚咚推”的长久传承与繁荣发展,仍需持续努力。在未来的日子里,“咚咚推”将继续在湘西的山水间回响,那激昂的鼓声和清脆的锣声将穿越时空,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它将承载着侗族人民的希望与梦想,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薪火相传!

薪火相传尽管前行之路荆棘丛生,龙开春始终如一棵苍劲的古树,深植于“咚咚推”的文化厚土,坚守传承使命。他积极与学校合作,将傩戏的种子播撒在几所中学的校园里。在学校里,他成为了文化的传播者,耐心授课,从傩戏的历史渊源到表演技巧,他都一一讲解。先后培养了一百余位傩戏人才,至今仍有二十余位经常参加戏班活动。

图5 龙开春爷爷展示傩戏面具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下,“咚咚推”的传承环境逐渐改善。戏台、展览室等设施日益完备,政府和民间的资助也为其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力度,为“咚咚推”的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民间的文化爱好者和志愿者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咚咚推”,组织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艺术形式。但要实现“咚咚推”的长久传承与繁荣发展,仍需持续努力。在未来的日子里,“咚咚推”将继续在湘西的山水间回响,那激昂的鼓声和清脆的锣声将穿越时空,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它将承载着侗族人民的希望与梦想,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薪火相传!

文/杨涛(北京大学法学院),《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选课同学

 

来源:昆曲基地 公众号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