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傩戏网站整理:由池州秀山门博物馆发表的“昭明太子与贵池傩并考”一文,仅供大家参考。欢迎喜欢傩文化的朋友转发到朋友圈!
昭明太子,姓萧名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中立为皇太子
避迹江湖权远祸,
读书千载有台垂。
虎分曾动中郎慕,
亲切宁知未若斯。
这是清朝乾隆皇帝于公元1766年下江南时游殷汇秀山昭明文选楼(亦称读书台)时所作的诗句(后人还在秀山北面的小石山上刻有“乾隆下江南”几个大字)。贵池曾是昭明太子的封邑。
昭明太子,姓萧名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中立为皇太子,其人聪颖过人,史书称他五岁遍读《五经》,且非常孝顺,其母丁贵嫔患病不起,他“朝夕奉侍,衣不解带”,原本很强壮的体魄,也因“居丧哀毁”。
他“性宽和、明庶事”,“天下皆称仁”。于天监年间(502-519)来到他的封邑石城县,时值贵池三年大灾,百姓饥荒难奈,饿殍遍野,太子放粮救灾,深得人民的爱戴。太子居石城,编文选,垂钓玉镜潭,盛赞秋浦玉镜潭的沉香鲫(即秋江香鲫鱼)“水好鱼美”,封誉为“贵池”,31岁去世,举国哀悼,京城“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谥昭明,曾著有《文集》、《文章英华》等八十卷,至今尚有《昭明文选》三十卷传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文献巨著,而昭明太子也被誉为“总集之祖”。
太子去世,石城人民悲痛万分,根据昭明太子遗愿,经贵池先民再三请示,皇上才赐昭明衣冠,葬于石城西南的秀山,史载太子陵建造得十分壮观,旁有大殿、昭明文选楼、铭德堂三座祖殿和一幢紫气宫,有钟鼓楼、门亭、更衣亭、石基、石拱、石人、石马,还有宝珠墩、放生池、香鲫荡等景观,松柏参天,翠竹葱郁,因此秀山景观闻名“江左”。后人有诗云:“地籍文章传胜迹,天留台榭与才人。池鱼入馔香羹美,山鹤闻琴舞态新。”
唐永泰元年(765)在贵池城西杏花村杜坞山中建造的昭明太子庙,俗称“西庙”。庙的正寝殿右边建有昭明文选阁,又名昭明书院(现均毁坏,待复建)。
在乌沙镇新义村,马石山(景区)西侧的江心洲上,有一个名叫太子矶的小岛(又名罗刹矶),上有一个太子庙,相传昭明太子曾经到此一游,故后人建一庙名为太子庙(据说该矶号称“长江百慕大”,不久将被炸沉。)
而在梅街镇峡川村,这里历史上就是文化名村,相传这里曾建有昭明太子庙。不仅如此,当地人拥立昭明太子为神,还将象鼻崖下的潭水称作玉镜潭,峡川村从此“拥立”“菩萨皇帝”萧衍的长子昭明太子为“赈灾捍患”的保护神,尊称“文孝昭明圣帝”和文孝案菩萨即社神,这就是贵池傩戏中的特色,也是峡川傩区别于刘街傩、茅坦傩的典型特征。唐朝罗隐有诗云:“秋浦昭明庙,乾坤一白眉。神通高学识,无下鬼神师。”
史载:“无傩不成村。”相传贵池民间,每到祭祀昭明太子傩事期间,各村各社都蜂拥到杜坞山中太子庙请神,而昭明太子神像只有一个。后来有人将太子香案分割成七十二块,各村各社带回去雕刻成案菩萨加以供奉。相传在贵池“七十二案菩萨”中,唯有峡川傩一年两社,分秋祭和春祭,秋祭在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春祭在正月初七(俗称人节)至十五。
傩源于原始宗教意识和图腾崇拜意识,是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一门古老艺术,“请神祭祖”、“驱邪纳福”、“娱神娱祖娱人”,傩仪、傩舞、傩戏,都保持着古朴粗犷的艺术风格,有“太古遗音”之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