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走进傩戏 >

“新化傩戏” 最古老的驱邪祈福仪式

发布日期:2023-06-19 16:47 来源:新化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中国傩戏网整理,文章来源“梅山风V”公众号!

“傩”,是华夏先民创造的一种最古老的驱邪祈福仪式,后随着移民传至东亚、东南亚等地。它以傩仪(傩礼)为核心,傩坛为载体,傩面具为标志,傩戏、傩舞、傩歌、傩技和相关傩俗为主要内容,它孕育于远古狩猎时代对付野兽的驱逐巫术,根植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灵崇拜和巫术崇拜的沃土,发端于上古“神农氏世”,形成于周而规范于“礼”。成为后世各朝代、各民族诸多祭祀礼仪和文学艺术门类,其中特别是歌舞和戏曲产生的母体和温床。在梅山,从事傩戏表演的是“师教”从业者,即“师公”。

新化傩戏指的是至今仍然活跃在当代新化县的县域范围内的民间傩戏,其主要载体梅山巫傩师组建的傩坛,俗称师公坛。新化傩戏是梅山新化师公通过口耳相传的用来行走香火举行法事的科仪依据,经一代又一代师公的整理记录,增删润饰,就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新化傩戏。“梅山师公,梅山文化基因的传承者。”(李新吾:《梅山蚩尤》)。虽然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新化傩戏已与当初原始的模样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中窥探到梅山文化的吉光片羽。

在新化,傩戏俗称“搬判官”“搬土地”或“搬脸子”。“搬”是拿出来铺排表演之意,一般由鼓师即“座坛师”和帮手师公一至三人操作。新化傩戏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梅山先民在长期与大自然斗争的生活中通过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所记载事物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客观上反映了梅山先民开梅山的种种艰难险阻,也反映了梅山先祖开梅山时的大无畏精神。这些傩戏也可以说是关于新化的地理书籍、导游手册。傩戏表演是新化师公在“自编自导演自己”,在现场演出中,师公们又会根据时代生活的变化和即时场景,对傩戏加以灵活的修改和发挥。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尤其在解放后,搬演傩戏被视为封建迷信而遭到遏制,新化傩戏的从业者只好逐渐转入地下甚至停演。同时,由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医药事业的发达,人们的认识有了巨大的进步,观念发生改变,相信科学不信迷信,“师公”不再具有崇高的地位,在年轻一代中失去了市场,师教的传承出现断层的危机。因此,很长时间以来,新化傩戏表面上销声匿迹,甚至在学术界中出现了“湘中无傩”的说法。

改革开放后,傩戏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李新吾等专家学者对湘中部分地区认真调研,挖掘整理了大量的傩戏资源。尔后,省民协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和新化县产业办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小组于2014年开始进行普查,在已调查的17个乡镇中,共发现有62个傩坛,200余位专职傩艺师。同时,在2014年3月初组织了“全县傩戏调演”,有来自13个乡镇19个傩坛表演了73个傩事曲目。其中包括傩戏43个,傩仪23个,傩技节目7个。这些曲目,主要保存在祭祀男系祖先的“唱太公”、祭祀女系祖先的“大宫和会”和为巫傩学徒举行的出师大典“抛牌过度”(奏职)等大型傩事仪式中。这些古老的历史文化活体,是新化县民间遗存的一笔规模最大、开发价值最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2016年7月10日至13日,中国湖南新化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化召开,主办方是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湖南省文化厅;承办方是新化县人民政府和湖南省广播电视台经视频道。研讨会期间,与会代表观看了部分新化傩戏傩舞表演,新化傩戏得到了国内外傩戏研究界的关注,推进了湘中傩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流传于新化民间比较经典的傩戏傩舞节目有《簟子猖》《引路》《开硐》《开山》《上五台山》《挖路》《扫路》《伐木架桥》《和尚》《耕田种地》《土地》《养育》等。在此对如下几个节目进行简单介绍:

1、《和梅山》

新化民间“和”神鬼的典型之作要数傩戏《和梅山》。《和梅山》又叫《搬梅山》。这里所说的“梅山”不是专指哪一座山,而只是一个地域概念。在新化傩戏中,梅山又可以代称为本地三种类型的地方神祇:一是代指梅山诸神如孟公、土地、地主、娘娘、阴师、寨长等;二是代指梅山三峒主神即上峒梅山扶大王、中峒梅山李大王、下峒梅山赵大王;三是代指师教中把本族历史上有名望的杰出人物也称之为梅山神,如家主菩萨刘君晚郞、王公十四郞,地主菩萨张法兴、王公千兵等。

为什么叫“和梅山”?“和”就是把各路神灵请到坛场来进行表演,以实现信人的意旨而达到人与神“和气一团”的目的。《搬梅山》中的“搬”就是“搬演”,意即把这个傩戏“搬”过来表演一下。

《和梅山》表演的程序大致是:请神、祭神、会兵与差兵等主要情节。首先是把各路神灵请到坛场来,然后运用各种表演手段以实现信人的意旨来达到娱神娱人的目的。师公除了请太上老君、三元法主、张赵二郎、张五郎等诸神外,还要请梅山三大主神和五路梅山、九溪十八峒的地方神都来到坛场。

表演中,由师公当和事佬,右手撑师杖,脚踏舞步,手捏八卦,口唱歌词,配以锣鼓,在人与神之间往来游说,或真情劝解,或诙谐戏说,把人和神之间的事情说得幽默生趣。在这样调谐说笑中,生者与死者的纠纷瓜葛都可以得到化解。这种表演富有生活情趣,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和梅山》倡导的是社会和谐、吉祥,人们幸福、安康。它的主要功能,一是为狩猎、放鸭、捕鱼人敬神祈财;二是为冲撞了梅山神而被“坛主射了”(弹局,新化土话指爱开玩笑,这里指张五郎)的病者祛病医疾,请梅山神谅解,化解人与神之间的某些矛盾;三是为“落梅山”的人消灾。什么叫“落梅山”?是指梅山神附于某人身体内,使他在生活中表现出某种反常现象,或行为怪异、或疯癫发狂等;四是通过表演《和梅山》为地方清泰保平安。

这种歌舞祭中有戏,戏中有祭,二者结合,同时集多种娱乐艺术如歌、舞、说、唱、弹、吹于一体,完全是生活化的“戏”和“舞”。它宣传的是人神平等,人与神可以沟通共乐。戏中对白全部是方言土语,通俗易懂,很能调动观众参与的热情。表演完毕后,还可以表演猜谜语、讲白话(故事)、唱山歌等多种娱乐节目。在一些大型师公法事中,可以根据香主的意愿整夜搬演傩戏傩舞,如《搬开山》《扫路娘子》《明州和尚》《天光土地》等。

2、《还都猖傩愿》

《还都猖傩愿》很有戏剧色彩,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其线索来源于一段历史故事:西汉初年,韩信为刘邦涉西河、虏魏王、下井径、定齐赵、将兵垓下灭项羽,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英雄,在战后第七年,被刘邦的皇后吕雉抓住,准备斩首,但发现所有的兵刃都镌了“刀不斩韩”。后来发现惟有厨师的菜刀不镌一字,便令厨师杀了韩信。这个厨师就是“猫公”,在此傩戏中,猫公是个半人半虎的怪物。

这个故事很令新化人愤愤不平,觉得韩信死得太冤枉,因此编排出《还都猖傩愿》这么一个大戏来为韩信鸣冤叫屈。表演中,巫师头戴面具,狰狞可怖,发出猖兵猖将,沿路呼啸搜索身着虎纹衣、半人半虎、四处躲藏的“猫公”。整个坛场阴风惨惨,杀气腾腾……直到最后将猫公擒杀,以祭奠韩王。

《还都猖傩愿》表演中,调动了其它宗教表演中的所有器乐,如巫教用的穿堂鼓、牛角,道教的笛子,佛教的海螺,儒教的罄子。曲谱则有巫教的念念有辞的默诵、儒教的有节奏的诵读、佛教的念经、道教的高腔等。根据需要,这个大型傩仪法事既可以巫、道各演,也可以两教合演。

3、《傩头狮子舞》

民间舞蹈《傩头狮子舞》来源于一个小故事:相传古时,在今水车镇某村有个罗氏老姆请了个姓李的老木匠在屋里做了大半年工夫,老姆对李木匠在食宿和饮食上招待得比较好。工夫做完后,李木匠为感谢罗氏老姆,特意用水桐树板雕了两大一小三个傩头狮子面具(两个大的为一公一母,小的为小孩)给罗氏老姆,嘱咐她在每年正月举着它在屋里舞三圈,可保一家老少平安,人丁兴旺。并且教给了她的舞法。罗氏老姆真的每年正月按李木匠说的那样舞了之后,一家老少平安、家丁发达。这事传开后,周边邻居也都做了相似的面具,学了老姆的这个样子舞起来。据闻,傩头狮子舞传至如今已有700余年历史了。

“傩头狮子舞”模仿祖先造人的动作,以获得祖神神力,增强生殖能力以繁衍壮大族群。傩狮头的造型为傩公傩母(又称天公地母)面具与狮子的复合形象,像狮子而并非狮子,实则是红面鼓眼阔口獠牙的饕餮纹吞口,是以“南蛮”始祖蚩尤为原型的傩面具。

“傩头狮子舞”表演中,其首事、师公和雄狮、雌狮、幼狮、舞绣球扮演者以及乐器演奏者共需18人。剧情共分为16段36合。一段就是指1个情节,一合则指1个细节。其段、合细分如下:

(1)朝天三柱香(即拜见家主,3 合)。(2)钻被(雌、雄狮互从对方身下钻过,2合)。(3)舔毛(自行梳理,2合)。(4)比翅(互比高低,确认双方性别,2合)。(5)捉生(发情,2合)。(6)洗脸(再次梳理,2合)。(7)翻被(自舔生殖器,2合)。(8)打滚(互相显示自己的性别,2合)。(9)配种(交配,2合)。(10)撒娇(互相舔舐嬉闹,2合)。(11)怀孕(3合)。(12)滚球(争夺红绣球以添喜庆气氛,3合)。(13)扫屋舍(奋威驱邪,2合)。(14)产子(生下小狮子,3合)。(15)叼钱(由雌狮将一叠点燃的纸钱叼往门外酬谢猖兵,2合)。(16)辞祖(结束,辞别家主,2合)。

表演中,没有唱腔或念白,只有演员的“哦嗬--哦嗬--”声代表狮子的吼叫,伴奏为小八音锣鼓和两支唢呐。表演全程约为1个小时。

舞傩头狮子舞之前还有一个程序不可少,即发猖。发猖的目的是为了让猖兵附体,只有把猖兵神主蚩尤附在身上后才能发兵振威,繁衍家族。

水车从宋至明代,遭到过历代王朝的围剿,大批人丁在战争中伤亡,因此,兴旺家族是一件大事。编排《傩头狮子舞》就是为了求得祖神保佑,获得神力,增强其后代的繁殖能力。其中主要情节从发情到交配产子共占12段,表演动作大多是模仿人类的造人动作。

(节选自《新化县革命老区发展史》(2021年9月出版)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