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傩戏起源于明清时期,传承至今已有五代,是泸州市第三批“非遗”项目,其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涵盖“打、唱、跳、说”等长久以来被当地人民所喜爱,被称为川南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其面具独特的造型艺术,更蕴含着巨大的研究价值。
正月二三撵灯杆,四五六月好下田,七八九月敢上坎,十冬腊月好庆坛,现如今白鹿傩戏依然流行。
“傩”,是古代民间逐疫驱邪的一种巫术仪式,驱赶邪魅时,人们口中不断发出“傩”、“傩”的镇喝之声,故而这种活动便称为“傩”,傩戏由此诞生。
傩戏以打、唱、跳、说四种方式,从情绪上分为苦戏和乐戏,表演者能歌善舞、声音响亮,最初表演仅用大鼓、小鼓、钹、镲等打击乐器,后来融入唢呐、二胡、笛子等吹奏乐器,改革开放后融入电子琴等现代乐器逐渐发展得更成熟完整,成为人们在喜庆活动中用作庆贺,表达祝福的常用方式,白鹿傩戏除了特有的地方特色外,还大量吸收了白鹿花灯的艺术成分,戴着木制、竹制面具的演员,扮演成传说中驱除瘟疫的神——傩神。
用大幅度的、反复的舞蹈动作表演,一般在各种喜庆事宜之时演出,具有一定原始舞蹈风格,欢迎您到白鹿古镇去,感受白鹿傩戏的原生态魅力。
泸州傩戏中具代表性的是纳溪新乐天心坛和合江白鹿赵候坛。傩,古书解为驱鬼逐疫。傩舞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祭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时被称为“傩”。傩在民间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在歌舞中增加了故事情节,丰富了表演,向傩戏转化。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
砍红山
表演时用白皮纸一张,写好主客的名字,然后铺在地上,待唱念完毕,当事人把额头在火上烤到微红,手持利刀,几个身法,几句唱、念在锣鼓的节奏中,猛然用刀向额上砍,旋即对准地上铺的纸,使血滴在名字上,谁的名字上血多,预示来年顺利。(这个未免有些自虐倾向,不过这也符合原始人的敬畏神灵献祭的思想,只是这个东西笔者总觉是有什么技巧的,可以无法考证)
踩九州
是驱鬼的一种普通形式。坛内或院坝铺上草席一床,,掌坛师手持长剑,身着道袍,左手挽上诀法,踏着一定的步法,分东南西北中等方位,在席上踩来踩去,唱念结合,每一段落完毕,打锣鼓的要帮腔,其台词纲要,是本着《尚书·禹贡》及《礼记·月令》之文而写的,如唱:“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为柴州,黑水西河为雍州…,苍庚鸣,九盘儿州上船行等”。
唱完踩完后,提起席子用剑一刺,再抛入纸扎的船中即告结束,最后将席子烧掉,所谓踩九州,是把席子看成九方,每方都要踩到的意思,是要将九方的瘟神都清洗出来,驱在船上,抬到荒郊去抛了。
所以每年二月端公“打清醮”即以“踩九州”为主,并一定要扎一只纸船,由两人抬起,所到之家若只表演这一幕,则名叫“行个船”。
其实这里面还是满有内涵的,难怪孔子都评价傩戏说:“傩,驱逐疫鬼也”。
《论语·乡党》记载,有一次,孔子遇到老百姓在举行傩事活动,就穿着朝服恭敬的站在傩堂门前观看,可见,对于傩,人们往往会遵守一种约定俗成的清规戒律。
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很多人说汉族缺乏的传统文化的东西,你要是看看各地的傩戏你就知道根本不存在缺乏,只是我们已经把它们忽视了,大约科学和民俗有些误解,把信仰当成迷信来处理,实在有点矫枉过正,而且现在很多人看经济效益,显然他们觉得这些东西,能带来什么财富呢?然而你们可能忘记了,去民族地区旅游,我们不是冲着人家的民族风俗而去的吗?
来源:江阳沽酒客(原创) 、 星月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