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是古代民间逐疫驱邪的一种巫术仪式。驱赶邪魅时,人们口中不断发出“傩”、“傩”的镇喝之声,故而这种活动便称为“傩”。由于傩仪中人们头戴面具,装扮成各种威慑精怪的神灵形象,“傩”仪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一种戏剧行为,所以“傩戏”之名也就相应产生了。
四川傩戏遍布巴山蜀水,千姿百态,名称繁多,有“庆坛”、“阳戏”、“傩愿戏”、“梓潼戏”、“师道戏”、“鬼脸壳戏”等等称谓。合江则称“赵侯坛”或“端公戏”。
赵侯坛是属庆坛类傩戏。它以隋朝嘉州刺史赵昱为坛神。因赵昱历史上曾封侯,故尊称赵侯。赵侯坛长期来流行于合江县境内,相传赵昱隋朝人氏,时与兄赵冕从师李珏、在四川道教圣地青城山修道。隋末,应朝廷之邀,出任嘉州刺史。任上,适逢犍为孽蛟作怪,水患淹没庄稼、农舍。赵昱率领全县军民与孽蛟奋战,并亲自执剑入水。在沿岸军民呐喊助威下,挥剑力斩孽蛟,平息水患。“州人顶戴,视为神明。”为纪念其治水德政,在灌口立祠以祭,又因其排行老二,故世称赵二郎,后人以“灌口神”水神祀之。唐太宗曾封其为神勇大将军。唐明皇华蜀,加封为赤诚王。宋真宗时,崇道教为国教,又鉴于赵姓同宗,加封赵昱为道教真神,名“清源妙道真君”。合江是水路要道,境内江河遍布,因此极奉斩蛟治水的赵昱。每届岁暮,人乐余羡,用巫者拔除邪祟,鸣锣、击鼓、吹角、男扮女装、歌舞达旦,名曰庆坛。庆坛时,在坛场正中立“正一玄皇上赵侯圣主”字牌,隆重祀之。
赵侯坛始于何时?尚无确切史料,据82岁的白鹿镇掌坛师权春林(法名守仙)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帝与蚩尤大战后,损失了三十万零五千官兵。死去的官兵,阴魂不散,争与唐王托梦,述说在阴间无人超度之苦。唐王缅怀忠臣良将,立坛庆祭,封为坛神。世人若庆、求子得子,求福得福,叩运必应,求之则灵。由于此坛系唐王敕封,又供奉赵昱为神,遂有赵侯坛始于唐王之说。
赵侯坛是一种道巫结合的坛班,信奉道教。其法师、掌坛师均须是受过道教授职的道人。坛班成员虽笃信道教,但又不同于道观的道士,而是出家不入观,专事道艺的发牒、开光“家居道人。”坛班里有掌坛师或法师1人,灵官1人,扫荡婆1人(男扮女装),打锣鼓4、5人,会道2、3人,共约10余人。有时也因事主家的需要,根据时间的长短、规模的大小而增减人员。
赵侯坛的传承,有家族祖传和按道教派诗相传两种,统称道脉承传。家族祖传,多以子承父业,即所谓父师。若乏嗣无后,则在房族中挑选子弟传授道法。派诗传承,主要通过法名、道号的字辈,以分清门派及师友长幼等。作为巫教、名字中多用“法”字,即所谓“巫不离法”。但由于赵侯坛是巫道二教合一的,又遵循了道教的规矩,按所属门派诗取法名,这样辈辈相传。赵侯坛因属傩戏,学此艺者须经传度。其途径有师徒相传和父子相传两种。这两种传度方式均有严格的传度方式。首先要履行“进师”之仪,再经口传心授,随师学艺,三五年后方能出师。要入道须经“抛牌请职”,并授以“职牒”之后,才算正式入道,方可作掌坛师,主持庆坛法事。否则,只能作为一般成员。
以祈福禳灾、酬神还愿为宗旨的赵侯坛、有一套严格的科仪程序。仪式程序有半庆(一天一夜)、全庆(二天一夜)、上下庆(三天两夜)之分。如以上下庆为例,其仪式程序是:
八蛮领牲 开坛奠坛 发牒祭猖
禀神出殿 折坛放兵 团兵扎坛
统兵排兵 解秽开光 回熟上方
勾 愿 小开堂 变 宅
打棍亮路 造枪 阴兵记
吴道子画梁 鲁班造桥 造井接界
扦坛榨礅 祝寿安位 检斋样坛
和梅山 祭干 红山绝食
接花园 接十圣 辞圣倒锣
“半庆”“全庆”的科仪程序约为“上下庆”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视时间有所缩减。但八蛮领牲、开坛、祭猖、辞圣等程序决不可少。演出的这些科仪(剧目),可分为两类。一是科仪法事性质的,如开坛、发牒、开光、接十圣、辞圣倒锣等,由法师或掌坛师主持祭祀请神、送神礼仪。而八蛮领牲、打棍亮路、鲁班造桥、吴道子画梁等均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的戏剧表演。其中,不乏插科打诨的戏剧性的场面,是既娱神亦娱人的节目。赵侯坛庆坛时,还根据事主家需要,在程序中插演民间小戏,尤其是合江的“下河灯戏”,如《天晓得》、《鹬蚌相争》、《流浪妹》、《请长年》、《嫁女》、《三个媳妇争妈》等灯戏剧目。或是演小川剧和打围鼓戏。
赵侯坛庆坛时的表演,不少角色要戴木制面具,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保留的面具仅有土地、判官、和尚、傩傩等,其它已改为涂面化装扮演。其音乐,器乐使用的乐器有:班鼓、板、堂鼓、大锣、马锣、大钹、铰子、二星、唢呐等。所奏乐曲皆有名,如《七星铰》、《上天梯》、《一柱香》、《迎送》等。声乐如是祭祀性的唱高腔,不用管弦伴奏,一唱众和,以鼓击节,多为上下句式的反复,人们统称为“神歌”或“端公腔”。非祭祀性的声乐除以高腔为主外,也混合了其它曲调、民歌小曲和灯调。能发声的法器如牛角、师刀等,往往在演唱、伴奏中加入,又是一番情趣,加强了宗教色彩。
合江,古为巴国辖地,战国时曾是夜郎领地,秦汉时是边陲符关所在地,所以长期处于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夜郎文化交融汇合的地带。因此,合江傩戏便留下几种文化融汇过渡的痕迹。合江傩戏的坛班,是巫道合二为一,它既保持了古代先民巫术祭祀的遗绪,又具有典型的宗教色彩。傩戏,就全国全省而言,前些年几乎绝迹,仅存的傩戏被称为“活化石”而在合江却得到了延续,、保存了科仪本(剧本)、有传承人、白鹿镇权家坛班从清代中叶至今,已传五代,并常活跃在农村。合江傩戏所展示的文化层面十分丰富,它是一种多为一体的艺术综合形式,有属于美术的面具和服装,属于文学的念唱辞赋,属于音乐的歌唱曲调和伴奏,属于舞蹈的跳跃动作。因此,合江傩戏引起了省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近些年来,很多学者专程前来观看表演、召开研讨会,并编入《中国傩戏调查报告》、《巴蜀傩戏》、《傩戏文选》等书。合江傩戏成为研究四川民间宗法社会、原始宗教观念及民风民俗的生动史料。
来源:合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