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走进傩戏 >

南宁师公戏,民间俗称傩戏、道公戏

发布日期:2023-06-13 09:04 来源:南宁旅游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南宁平话师公戏是南宁市的地方戏之一,这个戏种广泛流传于广西平话人居住地区,特别频繁地活动在南宁市六城区及周边县的壮汉族杂居处,其中以兴宁、西乡塘、高新、江南、邕宁等区演唱最频繁。

南宁平话师公戏采用平话与本土壮话相结合(间或插有桂柳话和白话)的说唱形式,在表演的题材方面广泛地吸收了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具备有了唱、坐、念形式和生、旦、净、丑等戏剧角色,具有独特的唱腔和舞蹈,并且以唱为主,也有道白(道白是演员上台后根据唱词前后内容的呼应而加的过渡语)。在表演上,南宁“平话师公戏”一般不按人物刻画加以表情动作,而是主要以故事内容、生动易懂的唱词吸引观众。表演动作一般有“三元指”“丁字步”“碎步”“跳跃步”“旋转”、颤步”等,并且以颤步为主要动作。
2014年,南宁平话师公戏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师公戏是广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源于傩祭古俗,民间俗称唱师、跳师,亦称傩戏、道公戏等,是一种融汇本土民歌、舞蹈在内的舞台表演形式,一般用蜂鼓、锣、镲等打击乐器伴奏,剧目内容以反映民俗民生、祈福祝愿为主。因流行地区不同,分为壮族师公戏和平话师公戏。

师公戏编排(童话 神话类)节目参加南宁市第六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比赛

现代师公戏的演出活动

师公戏由师公(巫师)跳神发展而来,大多时候配合祭祀酬神活动进行,如今也为庆生、祝贺、婚宴等仪式需要而演出。内容上,广泛吸收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等,演唱、傩舞、锣鼓等保留古朴风味,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现代师公戏的演出活动

壮族师公戏以壮族山歌为主要语言形式,以唱为主少有道白;平话师公戏主要采用南宁平话与本土白话(壮话)相结合的形式。师公戏的表演形式有“踩花灯”“上刀山”“下火海”“乐师公”等。动作一般为“三元指”“青蛙指”“腕子功”“腕臂功”“丁字步”“蹲步”“跳跃步”““颤步”等,并以颤步为主要动作和台步。

师公戏表演在上林县第二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上进行比赛

师公戏的一大特色就是以木制面具代替化妆,所戴面具多是诸神形象,如玉女娘、土地公、土地婆、猴神、雷神、农婆等。代表性剧目有《大酬雷》《布伯与雷王》《花婆》《梁山伯与祝英台》《盘古》《百鸟衣》等。

原始师公戏进行的祭祀活动

整理: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