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其他 >

南宁师公戏·平话人

发布日期:2023-06-13 09:09 来源:南宁日报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在平话文化中,师公文化备受欢迎。在南宁,师公戏以平话师公戏最为流行,在长期的发展中,平话师公戏运用和借鉴本地区的汉、壮族民歌,逐渐形成江南区本土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形式。

“平话人最典型的民俗文化就是唱山歌、唱师公,逢年过节都要唱,结婚时也会唱。”广西大学教授、文学院副院长黄南津口中的“唱师公”指的就是唱平话师公戏。

师公戏由古代的“傩”仪式和师公舞发展而来,演员由受过度戒的师公担任,故演变成戏后袭用“师公”之名。江南平话师公戏,以沙井杨村的师公戏表演队最有名。日前,沙井杨村的村民专门为记者一行唱了一场原汁原味的师公戏,三人吹唢呐,一人击鼓,一人敲锣,生、旦、净、丑陆续登场,表演形式别具风味。

杨佑孙是该村师公戏剧团的负责人。他介绍,师公戏的表演形式为唱、念、做、舞相结合,细节之处如拿扇、拿手帕等都有一定讲究;在表演上,行当有生、旦、净、丑四大类。

和平话其他文化一样,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师公戏慢慢融合了本土其他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杨佑孙说,师公戏的传统唱腔有正腔和丑腔之分,我们现在看到的师公戏已由原来的简单四声调式发展为七声调式,并引入邕、粤剧的小曲和民间小调元素。表演与邕、粤剧近似,尤擅谐趣活泼的乡村小戏。乐器原无管弦,以岳鼓(又称为花腰鼓)为主,配以大锣大钹、高边锣、板鼓、卜鱼和管弦乐;鼓点分传统鼓点和改良鼓点。

不仅如此,在师公戏的剧目上也融入壮族元素,常演不衰的《大酬雷》就是典型的例子。所谓“大酬雷”,就是用大规模的人力、财力来酬谢与报答神之意,壮族先民把打雷的自然现象作为雷神来崇拜,相信雷神能赐福人间,能保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话人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也逐渐信奉雷神,在江南区白沙村至今香火旺盛的雷庙就是例证。一台师公戏的背后是平话人融合发展的历史。

平话师公戏在民间拥有不少忠实观众,在南宁市的一些活动中,不难发现它的身影。“戏剧团去年一年唱了78场,多在市郊,最远还去了百色。”杨佑孙说,受政府扶持,戏剧团如今发展得不错,“活动挺多,有点忙。”

为进一步形成推动平话文化传承的强大合力,江南区积极结合为民办实事文化惠民工程扶持文艺队项目,对辖区内的平话山歌、师公戏、疍家咸水叹民间歌队等平话文化艺术进行跟踪帮扶,给予节目编排表演艺术指导,并提供资金帮助。目前辖区内形成了“平话民歌天天唱、平话歌戏晚晚演、平话师公连轴转”的红火局面。
   

内容来源:南宁日报    图片来源:南宁旅游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