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其他 >

铜仁傩堂戏   表演俗称跳傩,场面多伴以锣鼓

发布日期:2023-06-13 16:22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傩戏起源

傩戏,中国戏曲剧种,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傩戏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名称不一,如傩堂戏、端公戏、师道戏、僮子戏、地戏、关索戏等。傩戏以面具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傩戏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俗称脸子,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称跳傩,场面多伴以锣鼓。

铜仁的傩堂戏是独具特色的, 它属于傩戏, 是中国大地上众多傩戏中的一分支,但是傩堂戏又不能等同于傩戏, 傩堂戏是在堂屋或摆手堂中 ( 今天发展到院坝或庭院中表演) 所进行的娱神悦人活动, 才谓之傩堂戏。

图:傩堂戏排练

表演性质

从戏剧目的揭示生活画面比较广阔, 有歌颂劳动人民高贵品质的, 有启迪人们正确为人处世的, 反映了事傩堂戏的土老师既是傩堂戏的司职员, 又是农村普通的一名劳动者, 所以他们演出的傩堂人民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图:傩堂戏排练

特点

铜仁傩堂戏的最大特点, 就是通过生动形象, 别具一格的面具化妆来进行表演的, 这是一种源于古代社会中, 为祭天祀神, 驱魔赶鬼而扮演神兽的装扮艺术, 傩戏面具至今仍保留着古代傩面的特征。

传承

在铜仁地区, 傩堂戏班子几乎遍及各个村寨, 其成员由情趣相投的村民自愿组成, 多者二十余人, 少则六七人。傩堂戏的传承主要靠口传面授, 家传与师传相结合, 土老师一般都有较好的表演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 他们有的虽然一字不识, 却能背诵许多剧目和全部戏文, 声望很高, 往往成为坛主。铜仁傩堂戏, 在黔东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尤其在贵州省沿河、 德江、 思南、 江口、 印江、 石阡、 松桃等县市流传, 成为普遍文化现象。

图:傩堂戏排练

文化精神

这众多的富有原始色彩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是我们今天从事戏剧演化史、 宗教之起源、 民族之形成 ( 主要是土家族) 的探索以及民俗学、 社会学方面的研究的宝贵史料, 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傩堂戏中粗犷、 野性、 古朴的表演, 重拙、 威严、 色彩鲜明的面具, 反 映出了 “ 人类童年的质朴和感性生命的流溢” 。 把先民的生活习俗, 文化艺术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以至于被誉为中国原始文化的 “ 活化石” 。铜仁傩堂戏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一种民族文化艺术瑰宝, 在今天看来它仍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图:傩堂戏排练

图文来源: 木岛   转自:搜狐号 行走的小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