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其他 >

何祖嘉:《仡山里的傩文化》

发布日期:2023-06-07 08:49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在道真,傩既是一种有着强大力量的宗教仪式,也是它神秘、神圣,它又粗犷、威武。它给道真的乡民们带来美好的生活憧憬,给山村带来严格庄重的秩序。这是汉族与仡佬族文化的融合、沉淀、延续。

傩,产生于比久远更久远的远古时代。

傩,也成为了人类蒙昧时代最初的光亮与色彩,这是先人最原始的信仰。

去道真,一定要看一场傩戏,这是走进道真、感受道真最有效与最直接的方式。

前几日,有幸跟着遵义杂志社开展的“跟着非遗去旅行”直播栏目来到道真自治县的“中国傩城”,与“小红侠”在“傩城”共享了一场傩文化的视听盛宴。

傩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主要以鬼神信仰为核心,以多钟多样的请神驱鬼活动为表象,其目的是为了驱鬼逐疫、祈福禳灾。

在民间,人们根据“傩”字的写法,还衍生出了这样一个说法:“当人遇见了困难就有了傩”。

如今,傩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已经从曾经的“娱神”转为“娱人”。

在道真,傩既是一种有着强大力量的宗教仪式,也是它神秘、神圣,它又粗犷、威武。它给道真的乡民们带来美好的生活憧憬,给山村带来严格庄重的秩序。这是汉族与仡佬族文化的融合、沉淀、延续。

傩文化发展至今,衍生出了戏曲、舞蹈等多彩多样的艺术形式。并且,这些衍生出来的艺术形式同样也成为我国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傩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衍生出来的戏剧形式,结合了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是各个历史时期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积淀。

由于历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艺术影响不同,傩戏又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种,主要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其中,贵州全省、云南东都、四川南部、重庆南部、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和西南部、广西北部及安徽南部是傩戏最多、品种最全、特色最为显著的地区。

傩戏既庄严、肃穆、神秘,也灵动、诙谐、滑稽。历史的传承中,傩戏始终保存着远古纯朴的自然哲学,传承着一代代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道真自治县的傩文化历史悠久、类型多样,保存完整,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仅仅是其中的傩仪形式,就有冲傩、阳戏、梓潼戏、打保福、和梅山、朝斗、庆坛、酬山、镇宅、谢土、上钱等270余种,可谓异彩纷呈。

“傩城”有着“傩戏王国”的美誉,“傩戏”也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在“傩城”,我不仅享受了美丽的风景,更是深入地了解了傩文化,观看了傩戏表演。

傩戏演出剧目不多,内容也较为简单,大都与宗教和驱疫纳福有关。总体来看可分为三类:正本戏、傩堂小戏和一些称为“外台戏”的戏。

正本戏多属巫师作法事必须唱的,如《仙姑送子》《梁山土地》《发五猖》等,这类剧目宗教色彩浓,情节简单,戴面具演出,多唱巫腔。

傩堂小戏,在傩坛和高台均能演出。如《采香》《造云楼》《打銮驾》以及《陈州放粮》《青家庄》 等。这类剧目宗教色彩淡一些,世俗及娱乐成分较重,常以法事程序中的“唱戏”部分演出,表演有一定的程式,唱腔有一定的板式变化。

而被称为“外台戏”的戏则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又称《柳毅传书》或《骑龙下海》),以及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这类剧目戏曲化程度较高。傩戏剧目一般唱多白少,但也有一些白口戏。演出时以各地方言为主,生动朴实。

傩戏表演时,台上的表演者面带狰狞的面具、身着奇特的服饰、嘴里唱着听不懂的台词,看似古怪却又充满了神秘色彩。

据了解。傩戏所佩戴的面具也是十分有讲究。傩戏的面具分为木雕面具,纸、布胎面具,皮面具和铜面具以及活口面具,不同地区的傩戏,使用的面具也会不同。

木雕面具是傩面具的主要类型,其制作工艺也较为复杂,制作者要将选好的木料在通风处晾干后,然后经历下料、粗坯、雕刻、修光、打磨、上色、彩绘、上光漆等八道工序,方可做成一张木雕面具。

如今,傩戏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已成为了颇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初期的宗教色彩已经淡薄,但其蕴含的丰富文化,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008年,仡佬族傩戏作为浩瀚华夏傩戏家族中的一员,被搬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以傩为媒,与世界对话,与过去对话,与未来对话。

文丨全媒体记者 何祖嘉    图片来源:热点贵州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