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傩戏(庆坛) 因其表演形式也被称为“端公戏”。头戴面具身着服装和舞道具,随着打击乐的伴奏 进行的一种仪式性民间戏剧。为许愿和寿诞所做,是一种祈福仪式和娱人活动。
历史起源
庆坛戏最早起源于江西龙虎山,后传入四川鹤鸣山、青城山,于明代末年进入贵州黔西县管辖的岩孔、马场一带(今金沙县岩孔镇、禹谟镇马场村)。乾隆十六年(1751年),庆坛在金沙县长坝镇昆仑村出现,流传至今已有260多年。
庆坛分类
庆坛分为“文坛”和“武坛”。文坛为丧礼仪式,是祭奠和“娱神”活动;武坛类似跳端公,为许愿和寿诞所做,是一种祈福仪式和娱人活动。
在长坝一带,傩戏(庆坛)与人间烟火相生相伴,人们把喜怒哀乐和人生况味揉融其中,那些手眼身法和程式讲究,眼见的是艺术,表达的却是鲜活饱满的生活,是当地人活态传承的文化因子。
民间信仰
可以这样理解,人们借助庆坛“摆家事”,如子女升学、病人痊愈、老人高寿等。庆坛戏的内容和形式也根据诉求而定,例如,为去病免灾许下愿口,就要庆星辰坛,供东皇;为平安许下愿口,就要庆赵侯坛,供赵侯;为孩子顺利成长许下愿口,就要打保福,供斗姆和康王等。
表演艺术
在黄锡久看来,庆坛属于仪式性民间戏剧,具备传统戏曲,唱、念、做、打等要素。庆坛时有开坛、诏诰、礼请、领牲等环节,每个环节都由不同的角色组成,不同的角色也有不同的服饰及道具,且所演的折子也不同,所以庆坛戏表演是复杂且困难的。
庆坛戏寄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百态和情感表达,它是汉民族文化在民间厚土里生发的艺术之花。
传承保护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傩戏(庆坛)”项目保护单位金沙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代表性传承人
每一种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都是传承的心力所致。今天我们要了解金沙傩戏(庆坛),就要提及长坝镇昆仑村的84岁老人黄锡久,他是贵州省文化厅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公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公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锡久
现状问题
“现在学习庆坛戏的人少了。”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冲击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困扰是普遍性问题。黄锡久说,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金沙傩戏(庆坛)现实状况也不容乐观(表演团队素质参差不齐)。“我是不希望傩戏失传的,在我教的这些徒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角色,但很少有人像我一样熟悉庆坛戏中的每个环节。”黄锡久说。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娱乐方式愈发多元化和分众化。
来源:毕节发布 、金沙融媒 中国傩戏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