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名词百科 >

寿阳爱社傩舞

发布日期:2024-07-17 20:51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中国傩戏网整理寿阳爱社傩舞发源于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中部,是黄河文化发祥地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现仅流传于太行山西麓的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境内。傩舞(寿阳爱社)主要在轩辕黄帝生日庆典、祭祀和祈雨等场合表演,前后约需50分钟。舞队由24人组成,其中6名大鬼戴鬼脸面具表演,18名小鬼在两边站成城郭形助阵。整个表演由“武势”“倒上墙”“直墙”“小场”“过关”“耍桌”等环节组成。

背景介绍

傩戏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爱社”傩舞,发源于远古时期黄河流域中部,是黄河文化发祥地极为古老和原始的民间舞蹈形式。

现今仅流传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境内,寿阳古称上艾、中艾、下艾(今盂县),爱社即由此而来。

春秋时称马首邑,西晋置县授州,今称寿阳。全县范围内分布着竹马戏、铁钗等60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和民间武术形式,是古老的民间舞蹈和民间艺术之乡。

在傩舞的发源地寿阳县平头镇韩沟村,村民们以全景式的舞蹈,展现了远古时代人类对“傩”的崇拜和炎黄儿女勤劳勇敢、顽强奋斗的民族精神。

历史来源

相传,远古时期,寿阳县平头镇一带是黄帝大战蚩尤的主要战场之一。黄帝为了战胜蚩尤部落,想尽各种办法,均不奏效。危急时刻,有人建议用“鬼”驱除敌人。黄帝命令将士打扮成“魂头鬼”,手舞足蹈冲到阵前迷惑蚩尤,果然取得了胜利。为了表彰将士忠爱社稷的英勇行为,黄帝就将这种舞蹈称之为傩舞“爱社”。

文化介绍

傩舞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舞蹈,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傩舞“爱社”俗称“耍鬼”,是极为古老而又稀有的傩舞形式,表现的是黄帝大战蚩尤的传说故事。这一艺术形式现今仅流传于寿阳县平头镇一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汉代以后,傩舞“爱社”有一部分演变为蚩尤戏或角抵戏,如在寿阳境内也留下了一种竹马戏,但形式内容则演变为戏剧,只有傩舞“爱社”的鬼傩以原始形式留存下来,并且保留了远古鬼图腾的形式和内容。

傩舞“爱社”原本是当地的北神山轩辕庙庙会中表演的舞蹈,属于一种祭祀性仪式舞蹈。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发生转变,逐渐从一种严肃的祭祀性仪式活动转变为祭祀与娱乐相结合的民俗活动。如今,每年举行重要的节庆活动时,傩舞“爱社”就成为寿阳县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能表演傩舞“爱社”的只有沟北、韩沟两村。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沟北的“爱社”表演艺人已构不成一班,在韩沟村却一直延续、流传至今。现在,韩沟村是寿阳县唯一的傩舞“爱社”传承基地。

2008年,傩舞“爱社”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蹈特色

傩舞(寿阳爱社)借助巫傩形式演绎“轩辕大战蚩尤”的传说,将“轩辕大战蚩尤”这个故事,用六套表演情节、六套固定动作展现出来,每场的表演几乎都是以“抱势”“ 推门”作为起始动作,再根据情节的需要进行拆分、重组或重复,每套动作都有若干不同的队形变换,每场时长不等。表演时由24人组成,6名大鬼戴鬼脸面具主要表演,18名小鬼站成城郭形两边助阵,演出顺序为:《武势》 所表现的是将士将“鬼面”戴在头上,假扮成鬼的样子,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战前准备动作;《倒上墙》讲述了“大鬼”摸索到敌方城楼下,为攻破城门商讨作战策略,组织对练,并商讨出相应的对战阵法的故事,其中有单人练习、双人对练、四人对练、并伴随变幻莫测的队形变化;《直墙》所表演的是面对重重困难,“大鬼”们不放弃,多次上前进行攻城的场景。表演时,队伍纵排一列队形向前行进,最前列依次从两侧退下,再在队伍后方续上,一直重复,因此,《直墙》 又被称为《蛇蜕皮》;《小场》 讲述的是对第一次攻城未成功,集体做调整,改变策略,为队伍布了新的阵法,使用“八卦阵”对蚩尤进行迷惑之情节;《过关》 展现的是“大鬼”将蚩尤所在的城全部包围,趁其不备时进行偷袭,经过激烈的夺旗斗争后取得了胜利;《耍桌》讲述了“大鬼”经过激战打败蚩尤后,当地百姓都拿出贡品摆在街边,以示对“大鬼”的“犒劳”。

傩舞服饰

傩舞(寿阳爱社)的面具别具特色,表演者在表演中扮演的角色是“鬼”,所以所佩戴的面具也叫“鬼面”。“大鬼”面具颜色分为绿、红、灰、蓝、黑、白六种颜色。面具造型为头有两角,像牛头状,眼睛长而且大,外眼角向上拉起,额头、颧骨、眼睛、眉骨、鼻子、下巴都呈突出状,额头顶部和两角顶部有金色太阳状纹饰,颧骨、眉骨、鼻子、和下巴两侧也都有金色太阳状纹饰。不同颜色的面具头顶都有红色穗毛搭在面具前面,两个鬓角处插有彩色的纸扎。每副面具都佩戴有一对金色大耳环。每个面具都张着嘴,红色的舌头大部分在外露着,向下耷拉,嘴角两侧各有两个白色尖状獠牙,样子十分狰狞。小鬼鬼面相比大鬼少了穗毛和纸扎,其余都相同。

传承价值

寿阳爱社傩舞是源于农耕文明的一份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与现代社会反差较大,其强烈的原始宗教性,增强了氏族和民族凝聚力的同时,也较多地保留了戏剧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的生态特征和艺术样貌。傩舞(寿阳爱社)有着历史、人文、民间文化艺术价值,是研究文化史和人文史的重要资料。此外对其进行挖掘整理,有利于促进山西乃至整个中原地区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传承人物

韩富林,男,汉族,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项目名称:傩舞(寿阳爱社),序号:04-1557,申报地区:山西省寿阳县。

保护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傩舞(寿阳爱社)”项目保护单位寿阳县人民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2014年8月8日,寿阳傩舞(爱社)在寿阳县举办的第五届傩舞爱社艺术节上参与了表演。

2016年8月15日,寿阳傩舞(爱社)在寿阳县举办的第七届傩舞爱社艺术节上参与了表演。

2017年9月3日,寿阳傩舞(爱社)在寿阳县举办的第八届傩舞爱社艺术节上参与了表演。

2019年8月13日,寿阳傩舞(爱社)在寿阳县举办的第十届傩舞爱社艺术节上参与了表演。 

2020年8月31日,寿阳傩舞(爱社)在寿阳县举办的第十一届傩舞爱社艺术节上参与了表演。

 

参考 :百度百科   图片:搜狐号/生活在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