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泸州又称傩堂戏、端公戏、师道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收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积淀了泸州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2018年12月列入第一、二、三、四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坛场形式
泸州傩戏最具代表性的是合江白鹿赵侯坛和纳溪新乐天心坛。合江傩戏班尊隋朝嘉州刺史赵昱为坛神,流派为赵侯坛,剧目以科仪法事性为主,陈设时,坛场正中悬挂“三清”总真图,在三清神图前面案桌上立“赵候圣主”牌位。案桌前面是仪式、法事表演区,案桌两旁为乐队伴奏区。赵侯坛以掌坛师为主、以家族兼师徒成员为骨干的坛班 。
科仪内容
仪式按“傩仪本” (剧本) 进行,有严格的科仪程序。仪式过程和方式有半庆(一天一夜)、全庆(二天一夜)、上下庆(三天两夜)之分。
取长补短
纳溪傩戏在吸收了巫道祭祀的基础上,结合本土道教的唱腔、端公杂技,逐渐发展成集祭祀、表演于一体的独特川南民间文化,纳溪本地俗称“唱大戏” 。演出一般分为开坛、开洞、闭坛。一般在愿主家的堂屋演出,背面祭着神像,三面向着观众,时空虚拟。傩戏班子里的演员也兼法事主持。一般以作法事开始,经过开坛、请神、放兵、土地、踏九州、收兵扎坛、请愿,以唱《圆满》戏结束。
文献调查
《中国傩戏调查报告》《巴蜀傩戏》《四川白鹿泓济坛诀罡密谱》《四川傩戏志》《巴郡傩风》均载有白鹿镇赵侯坛为主的泸州傩戏。
项目保护单位:泸州市言合思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权文成。
供 稿:泸州市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