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公舞又叫“扛神”,也叫“做枯斋”,端公舞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宫庭的一种歌舞,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文化实物形态,被誉为楚文化的“活化石”。
历史起源:
上世纪六十年代,端公舞在薛坪一带演出频繁,鼎盛时每个班子达20人之多,表演者均为普通农民。随着老一代的民间艺人相继去世后,愿意学端公舞的人越来越少,目前全镇仅有的几个艺人,会唱的不会跳,会跳的不会唱,或会唱会跳而不会伴奏,影响着端公舞的完整性。
专家研究,端公舞起源于2000多年前楚国宫廷舞,是楚宫廷文化的遗物。随着宫廷艺人的流散,巫师逐渐从宫廷流向民间,端公舞慢慢演变成一种谋生的手段。
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绝,荆山地区山民们总是择一些吉祥的日子,请端公歌舞,有的是还愿,有的是娱乐,有的是对亡人表达哀悼和敬意。
文化底蕴:
端公舞兼容并蓄其他文化,但基本保留了原始古朴的风格。其中《踩花罡》、《神枪舞》、《祭五方神舞》、《祭五猖神舞》、《大鹏金翅鸟》、《踩八卦》、《跑城穿花》等都保留了巴文化和楚文化、巫文化的印记。其舞程序与楚辞《九歌》中的程序相近。
特色民俗:
跳端公舞,也有三天三夜、七天七夜的。请跳端公舞的人大都是经济条件富庶的家庭。端公舞是一种以欢乐的跳舞形式悼念亡人的民间舞蹈,它是巫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古楚民族的风情习俗。端公舞在民间祭祀活动中,借以奉祀天地鬼神,为人祈福消灾,是巫舞中的一种,是有着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古朴原始气息的祭祀歌舞。
舞蹈特点:
端公舞是用舞蹈形式来完成的,翻身、旋地、穿梭,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配上千变万化的手诀,让人倍感神秘。端公手诀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如太阳诀、月亮诀,体现了人们对日月等自然力量的崇拜;二是生殖崇拜,如天师诀、捆鬼诀,分别表现了男女生殖器的形象,体现了人们对生殖力量的崇拜;三是图腾崇拜,如山王诀,体现了对以山作为图腾形象的崇拜。
祭祀风格:
端公舞是以祭祀表达主题的舞蹈,兼有说唱和乐器伴奏。分为上坛和下坛,上坛主要是祭奠死者、超度亡灵,舞蹈动作严肃庄重;下坛主要是驱鬼避邪、祈祥纳福,动作轻盈洒脱。端公舞的内容包括迎神、敬神、安神和送神四个部分。各坛场次有繁有简,最多有16场,人员一般为8人,表演人员为“顶神”和“站案”,“顶神”就是掌坛师或端公,“站案”主要从事伴奏,配合“顶神”者完成法事。端公舞表演的法器包括服饰、道具、布景共30多种。
“苞茅缩酒”是端公舞的一个重要场面
关于“缩酒”,杜预曾解释说:“苞,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上为茅,下为酒,恰是缩酒仪式的写照。缩酒方法是用扎捆成束的灵茅来过滤酒中的糟粕,使之成为飨神的清酒。“苞茅缩酒”方法是将酒浇灌于直立的苞茅之上,表示让祭祀的对象享用了。
国际演出:
国际亚细亚理论研讨会第九届联会在南漳县召开,秦大武和妻子鲜活自然的演出,让人体会到楚文化古老的智慧,给与会的法国、韩国、蒙古、马来西亚、日本等国文化友人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以后,许多外国文化友人相继来到大山深处的薛坪镇探访端公舞千古遗风,并制作端公舞影视专题片在海外播出。10多年间,日本广电局、日本电视台、日本科教部先后12次进山拍摄端公舞。
传承人:
秦大武9岁开始跟随爷爷秦应凯学习端公舞,学会了全套技艺,13岁正式入道表演。他的家中珍藏有端公舞草本原稿等大小藏书200多本,各种道具、乐器、服装有100多种。
来源:南漳县文旅局、百度百科等网络平台, 如有不当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