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端公舞羌民族独特的民间舞蹈。 羌族羊皮鼓舞,来源于羌族民俗祭祀活动中羌族释比跳的一种舞蹈,也称羊皮端公舞。
古老的羌民族是一个多神信仰的民族。端公,则是羌族社会不脱离生产的宗教职业者,专门从事如祭祀、还愿安神、驱鬼、治病、除秽、招魂、消灾以及男女合婚、婴儿命名、死者安葬和超度的活动。
历史起源:
羌族释比,羌语称许、阿爸许等,后来也称端公,国际学术界泛称为“萨满”。释比不仅是羌族信仰祭祀活动的主持者,也是羌族文化知识的集大成者,在羌民中有很高的地位。
羌族释比祭祀,为何会跳羊皮鼓舞?相传在很多年前,羌族是有文字的民族,但都记载在一本经书上,这本经书被一个叫“阿爸锡拉”的羌族先祖掌握着。有一天,“阿爸锡拉”躺在一棵树边休息时睡着了,一觉醒来,发现经书没有了。树上的一只金丝猴告诉他,经文被山羊吃掉了,并给他出主意说,只要把山羊杀了,用羊皮做成鼓,敲一下鼓,就会想起一句经文。
为了传承羌族文化,“阿爸锡拉”在后来的每一次祭祀活动中都手持羊皮鼓做法。为了感谢金丝猴,他每次做法都会戴着金丝猴皮帽,这位“阿爸锡拉”就是后来羌族“释比”的祖师。
传说故事并不可考,但却可以看出羌族羊皮鼓舞的悠久历史。
民间演变:
羌族羊皮鼓舞,又称“跳经”,羌人称“莫尔达沙”,最初只是用于释比祭祀时所表演的一种舞蹈,具有强烈的民族信仰文化属性。
羌族释比祭祀,包括转山会、羌历年、祭山等民俗活动,也用于男女合婚、新生婴儿的命名,以及对死者的安葬和超度等活动。在祭祀活动前,释比需要先焚香,法器则多是师傅传给徒弟使用,禁止他人触摸。
在祭祀表演中,释比头戴金丝猴皮帽,手持法器,一边敲击羊皮鼓一边念动经文,并随着鼓点起舞。在北川羌族地区,羊皮鼓的把手下面一般还有代表七星的七个铁钱,以此平衡扇面,也为了表演时的发声和谐、清脆。
由于羌族同胞常年生活在大山深处,闭塞的交通和文化娱乐方式的匮乏,加上鼓点打击与舞蹈表演的特性,让羊皮鼓舞逐渐演变成具有表演性质的民间舞蹈。
羌族释比文化对多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最为明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释比文化走出大山,与汉族地区的端公文化相互影响。至今,汉族地区端公文化的表演形式与法器,依然有着明显的羌族释比文化元素。
文化交流也加快了羌族释比文化的蜕变,释比文化流传到汉族地区之后,汉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羌族地区的释比文化,由此北川境内很多羌族地区的释比又被称为端公,这是受汉文化影响最明显的例子。
这一切的变化,都是进步与发展的必然。正是这一必然,加快了释比文化的没落。
表演者:苟永林
传承困局:
在北川羌族地区,以释比祭祀为主体的羊皮鼓舞表演,最初也极为盛行。
今年81岁的羌年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母广元,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在北川见到过最正宗的羌族释比祭祀活动,但到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则逐渐减退,羊皮鼓舞表演也随之消失。作为北川羌族羊皮鼓舞的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北川青片乡的苟永林在小时候只是听老人们说起过羊皮鼓舞,却从没有见到过表演。
北川羌族羊皮鼓舞曾经的没落局面,与释比的传承模式关系。
释比传男不传女,以父子或师徒传承为主。由于没有文字,羌族释比有经无书、有典无文,传承全凭口传心授和不断实践。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教授宋西平研究发现,释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念诵、记忆,文本复杂、内容繁多,增加了传承的难度,不管是师傅还是徒弟,一方一旦有所疏漏就会导致传承的不完整性,就相当于中断了与上代释比之间的联系,从而失去释比活动的意义。
作为释比祭祀的核心,羊皮鼓舞的传承,一般需要学习三到五年时间,学成后要还愿举行谢师仪式“盖卦”,即戴上猴皮帽,这样才算出师。
随着老一辈释比的去世,在经济社会日益进步的背景下,加之多元文化的冲击,能说羌语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从而造成释比文化的没落,最终导致羊皮鼓舞的传承断代。
苟永林
创新变革:
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大型节庆演出活动中,北川民族艺术团创作的《羌山鼓韵》是一个保留的演出节目。这个节目,正是以羊皮鼓舞为元素创编的。
早在2002年,北川青片乡的苟永林,因为当地发展民俗旅游需要,先后在北川和茂县、理县等地拜师学习羊皮鼓舞,经过艺术创编后将其搬上舞台。2012年,他被公布为北川羌族羊皮鼓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苟永林是北川民族艺术团的演员,艺术团组建十多年来创作的不少舞台作品中,都融入了“羊皮鼓舞”和“释比与祭祀”等文化元素,这些节目多次在国内各地的演出中登台,苟永林都是这些节目的领舞。
羌族羊皮鼓舞的表演,需要随着表演者的腰部扭动,并以膝部的运动而起舞,属于“力量的表达”。从民间表演到舞台呈现,羊皮鼓舞“力量表达”特性并没有改变,但舞台艺术的属性更加明显。
近年来,随着各级对羌族文化保护的重视,羊皮鼓舞在北川境内日益活跃起来。在北川每年举办的转山会、羌历年等大型民俗活动中,都会有羊皮鼓舞表演,但本土属性并不明显,而是赋予大羌区的文化特征。
从2016年开始,苟永林走进北川境内的校园,开展羊皮鼓舞的表演培训,2021年开始他于每周星期二下午走进北川西苑中学专门讲授羊皮鼓舞课程。几年来,他培训的学生超过2000人次,有400余人左右都能够进行表演。
从民俗表演到舞台呈现,再到校园培训,让曾经渐行渐远的羌族羊皮鼓舞,正在重新回归大众视野。
名词解释:
端公在羌语称“许”、“阿爸许”、“释比”、“比”、“诗卓”等。端公是通达神界鬼域的使者,兼有祭司和巫师的性质。他们还是羌族社会文化人知识集大成者。羌谚云:“官有多大,端公有多大。”因此,端公在在羌民中有很高的地位。端公的法器是他们借以与鬼神进行沟通的法宝,无故不得乱动,禁忌他人触摸。端公的重要法器多是师徒相传使用。头匝上的5个头像分别是道、佛、儒,中间是端公的祖师爷,左边是儒,右边是佛。戴在头上是为了尊敬祖师爷。套在单面羊皮鼓把手下面7个铁钱代表七星,一则是为了平衡扇面,二是为了表演时能发和谐、清脆声音。羌族在过年过节,都要请端公请神,祈祷诸事平安、顺遂,彩色的战裙则是表示喜庆。
来源:绵阳市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