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名词百科 >

大关端公戏

发布日期:2025-04-25 09:39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大关端公戏又称傩戏,落根大关县吉利镇鱼田村已有350多年历史。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是昭通是民间祠仪与戏曲表演相结合的古老的地方民间剧种。

历史起源:

大关傩戏传入历史悠久,清康熙六年(1667)大关县吉利镇鱼田村曹家寨道士曹文广从四川学习傩戏返回家乡,便招收门徒,立坛开教,使傩戏在大关县境内日渐普及。道家师傅曹文广在编剧和演出中,把地方民间小调、川剧音乐、民间武术和杂技等表演技巧融入其中,形成演、唱、说、跳、打为一体的地方特色剧种,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

表演特色:

端公戏已形成了生、旦、净、丑的表演行当和具备了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表演技艺及扑、翻、打、斗、踢的功夫。大关傩戏表演的最大特点是,用生动形象的木雕面具,通过化妆来表现和区分人物,它仅用于妆扮二郎神、寿星、福星等角色,还用于妆扮八蛮将军,苗老三、和尚等世俗人物。

唱腔特点:

大关的傩戏经过长期改进,不断创新,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表演方式,表演角色分生、旦、净、丑 四类,其唱腔有“九极十三腔”之说。曲牌有《西江月》、《哭梧桐》、《柳含烟》、《豆芽黄》、《洞中春》、《梅花咏》、《二黄腔》、《高腔》、《哭声腔》和《走板》等。

演出要求:

演员必须具备唱、做、念、打和手、眼、身、法、步的表演艺术及扑、翻、打、斗、踢的功夫,演出时既有武场伴奏,又有丝竹管弦的文场设置。

经典剧目:

《遣功曹》是大关端公戏的传统经典剧目,讲述的是土地公公为祈求人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派遣年、月、日、时四位功曹前往天庭通报人间讯息的故事,节目表演幽默诙谐,长期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传承困境:

20世纪80年代,大关傩戏只有少数地方偶尔演出,传统的傩戏艺术已日渐消失。最近大关文旅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普查中,已将其收集整理纳入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措施:

大关端公戏于2005年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来源:微大关、 乌蒙同心、昭通文旅

上一篇:黟县碧山傩舞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