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傩戏网整理:撮泰吉”(cuō tài jí)是彝语。“撮”意是人,“泰”意是变化,“吉”意是游戏、玩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
非遗文化
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意思为“变人戏”,这一戏剧形态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彝文典籍中亦无记载。
表演形式
撮泰吉一般于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其表演形式十分独特,表演者用白色头帕将头缠成尖锥形,身体及四肢用布紧缠,象征裸体;部分人头戴面具,分别扮作彝族老人(1700岁)、老妇人(1500岁)、苗族老人(1200岁)、汉族老人(1000岁)及小孩。面具通常长约一尺,前额突出,鼻子直长,眼睛及嘴部挖出空洞,用锅烟涂为黑色,又以石灰及粉笔在额头和脸部勾出各种线条,黑白相间,极显粗犷、神秘、森严、古朴。表演中不戴面具者为山林老人或山神(2000岁),是自然与智慧的化身。撮泰吉表演主要分为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个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主要反映彝族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正月十五的扫寨即“扫火星”活动将整个撮泰吉演出推向高潮,表演者走村串寨,扫除灾难和瘟疫,祝愿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每到一家,他们都要坐在火塘边念一段吉祥祝辞,并向主人索要鸡蛋和麻,走时再从柴房四角扯一把草。之后来到寨边路口,把三个鸡蛋埋入土中,点燃茅草,将其余鸡蛋煮熟分食,
口中念“火星走了,火星走了”。
原始信仰
撮泰吉因具有民间信仰和祖先祭祀的功能而成为当地民众祭祀祖先,祈愿人畜兴旺、风调雨顺的重要方式,深深植根于彝族的生产、生活及文化历史中。这种原始艺术具有戏剧发生学和艺术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其中有关生产、生活的表演活动对于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撮泰吉因在一个偏远的区域流传而一直延续下来,并较少受到外界影响,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种只被少数人掌握和传承的艺术显得十分脆弱,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其遭受致命打击,因此有必要做好相关的保护工作。
百度百科:“撮泰吉”(cuō tài jí)系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彝语的音译,现在见到的文字音译名称有撮衬姐、撮寸几、撮屯姐、撮特基、撮泰吉等十余种。
历史来源
“撮泰吉”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戏剧形式,在中国戏曲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难怪有人在看完演出后,议论纷纷,说它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它不仅与我国传统戏曲迥然不同,而且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戏剧形式,包括建国后演出的彝剧,也大相径庭。
它算是什么呢?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舞蹈,将它译作“人熊舞”;有人则认为它是“彝族的原始戏剧”;有人认为它只是一种戏剧现象;有人认为它只是艺术化了的民俗事象,还不能算是戏剧。总之,莫衷一是。
彝族撮泰吉传承人
文道华 男,彝族,1948年生,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撮泰吉代表性传承人。文道华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传承被“文革”中断的彝族撮泰吉,2003年将传统技艺传给罗晓云。他主持表演的撮泰吉曾于2002年获毕节地区首届民族文化博览会一等奖,并多次参加“中国贵州彝族年会暨彝族文化节”(六盘水)、“国际杜鹃花节”(大方县)、贵州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报演出等活动。
来源:威宁文体广电旅游云 、百度百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