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名词百科 >

军傩是什么意思?

发布日期:2023-07-16 07:53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军傩源于原始狩猎,是原始“巫舞”的演化。军傩演出时无唱词,无音乐伴奏,表演时表演者自始至终大声齐喊“咳!咳!咳!”,行步有固定的姿态,表演者戴着傩面在鼓声中舞蹈。军傩演出主要内容是狩猎、征战、祭祀英烈、庆贺胜利等

历史来源: 

有人称军中傩为"军傩",并将其概述为古代军队于岁除或誓师演武的 祭祀仪式中戴面具的群队和住舞。

军傩和乡傩。宫傩用于朝廷祭祀。傩走入民间,形成乡傩,获得了无限的生命力,其中驱鬼逐疫的仪式至今还在许多农村流行。古人认为,傩既然可以驱鬼逐疫,必然也可以战胜敌人,于是将傩仪式引入军队,形成军傩。

文化背景

军傩源于原始狩猎,是原始“巫舞”的演化。

傩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形成了宫傩、军傩和乡傩。宫傩用于朝廷祭祀。傩走入民间,形成乡傩,获得了无限的生命力,其中驱鬼逐疫的仪式至今还在许多农村流行。古人认为,傩既然可以驱鬼逐疫,必然也可以战胜敌人,于是将傩仪式引入军队,形成军傩。

西固军傩来历

一是远古羌、月氏、鸟孙先祖们猎取野兽时,围剿、挺进、捕捉、刺杀、喜分兽肉等真实场面情节的写照;二是中华远古先祖们,尊崇图腾、崇拜生命、崇拜自然等祭祀仪式的综合写照;三是远古巫师们施法术沟通天地之间神灵,为民众求雨、驱疫、治病举行的一种仪式过程。

资料记载:

"军傩"主要是指军中之傩。现存史料中有关军 中傩的明确记载比较突出的有两位传》类,一类是直接点明"军傩"这一称谓的,另一类则是关于傩在军中的具体 描写。前者如宋人所述"桂林傩队,自承平时名闻京师,曰静江诸军傩。而 所在场巷、村落,又有百姓傩。"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这里不但明确 指明了与百姓傩相并立的军傩的存在,而且强调了二者"名闻京师"的影响。后者则以《魏书·礼志》中的一段描写最为出色"高宗和平三年十二月,因岁除大傩之礼,遂跃兵示武,更为制令:步兵阵于南,骑兵阵于北,各击钟鼓以为节度。其步兵所衣青、赤、黄、黑,另外为部队,盾稍矛载,相次周回 转易以相赴就……阵毕……各令骑将去挑战,步兵更进退以相击,南败北捷。"这段描写揭示出当时"军中傩"的盛大场面。

既可看作是傩在军中的 一种自然延伸一一借大傩之礼以助军戚,亦可视为军中武事时对傩的一种强化—以军威壮大傩之礼。其场面既有步兵又有骑兵,既执兵器又击钟鼓,既有挑战又有迎战,并且既分南北又有胜负,全然是一次规模巨大、排场严谨的军事演习。实际上这已是对傩文化的尚武精神的一种提升,同时又是军事对傩所包含的迎神逐鬼式的宗教气氛的一种汲取和强化。

经典引用:

此外,《魏书高 宗纪》中还有"因大傩耀兵,有飞龙、腾蛇、鱼丽之变,以示威武"这样的 描写,显示出军中傩或傩在军中的威武雄壮和变化多端。总之,军中傩作为 一种独立类型,体现着傩向军事化、世俗化逐渐转化的一种过渡。它的"旗习"与民间傩的"表演"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使傩的原型更进一步具有了人间的自娱性质,也反映了学者们常说的所谓"从娱神到娱人"的一种重要转变。

军傩中所包含的通过傩礼而达到以演习尚武之目的的一大特征, 在后世的边地军屯中得到了发挥。据《安顺续修府志》记载,安顺一带具有 "军傩"遗风的"地戏"表演就与此有关。

文化价值:

现在西固军傩艺术团演出的军傩舞主要是随军的傩舞。出征前,将士跳军傩舞,为鼓舞士气,同时也有很深厚的娱神心理,大家一起祈祷战争能够获胜,少牺牲人命,这也传达出古人朴素的善爱思想;取胜后跳军傩舞,则是为酬神,表达出将士的感恩之情,其中透露出的是人们对天的敬重。

来源:知乎 如意甘肃​、 “兰州文旅”公众号 、《中国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