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香火戏,俗称香火会。从业人员称香火、童子。是一种集祭祀、信仰、娱乐、教化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历史起源:
香火戏是祭祀与戏剧的混生体。它的存在,是基于因循《周礼·大司乐》九变过程为载体的架构,与《金史·礼乐志》记载:“初盏毕,乐声尽,坐至五盏后,六盏、七盏杂剧。”过程亦是一样。金朝离周朝虽近二千年,但社会状况与周朝相当接近,礼乐的继承与延伸是可信。
金湖香火戏历史可追溯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六世纪),从业人员称“香火”、“童子”,是一种集祭祀、信仰、娱乐、教化为一体的民间活动,蕴藏丰富的表演艺术(说唱、舞蹈、戏弄杂耍等)和造型艺术(剪纸、绘画、民间工艺等)等文化内涵,以达到敬神祈祷、愉神乐人的目的,广泛流传于苏北里下河地区。
香火戏种类:
金湖的香火神会的名目繁多,但大致可分为村落举办的神会、行业举办的神会、家庭举办的神会和香火童子自办的神会四种。
村落举办的神会:“青苗会”,也叫“土地会”,
行业举办的神会:“大王会”、“鲁班会”、“火星忏”、“眼光忏”、“牛栏老”、“药王会”等。
家族或家庭举办的神会:“家谱会”、“安宅会”等。
香火童子自办的神会: “升纲神会”等。
总之,各业都有自己“神会”,也有自己所需要的忏文。
香火戏近一百多种关目,一般要三天三夜甚至七天七夜的时间,才能演绎完。此称“满朝会”。根据规模递减,或称为“全朝会”、“半朝会”、“一角会”。
表演形式:
香火会有内坛与外坛之别,外坛表演时以跳和武术(如爬旗杆、跳火圈为主)为主,内坛表演时以唱为主,通常用大锣大鼓伴奏,通宵达旦地演唱神书。后来,由于外坛做会时称“五岳”,内坛唱戏名“洪山”,故此香火戏有“五岳”“洪山”两大帮派,各有活动范围。
香火戏的演出活动,晚清时期已较兴盛。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政府以香火戏艺人曾助太平军反清活动,下令禁演,艺人纷纷逃往外地谋生。民国时,香火戏开始进入上海等大城市,在戏馆、茶馆演出。1926年以后,在上海的香火戏班达13个,并流传到南京、芜湖、汉口等地,影响日益扩大。上世纪30年代,扬剧开始形成,江都的香火戏陆续转向扬剧。新中国成立后,香火戏不复存在。
经典剧目:
香火戏保留了戏剧界梦寐以求的“藏钩戏”、“参军戏”、“弄痴剧”等古老的活态形制。盛行于唐代的“参军戏”,在“香火戏”中终于有所发现。它就是《三曹对案》。所以说,流传于江淮的金湖香火戏,应是唐代梨园的遗孑;是江淮地方戏(淮、扬等戏)的鼻祖。
此外还有古杂剧“弄痴剧”的《跳五郎官》。在地方原创性的民间“杂剧”型的《跳张仙》、《刘结子》、《耿七公》;蛹型戏曲式的《陈九龙跳(打)太平桩》。连台(本)戏型的“兵场”(《支、放、收伏兵》《稳兵祭将》)。以及全能戏剧式的《捉水母娘娘》和应酬型加官戏如此等等,展现一个线条明晰的民间戏剧发展过程。他的大大小小的民间戏剧和“准戏剧”形式的脚本,是研究古代戏剧形成与发展的珍贵的史料。
说唱剧目:
香火戏近60万言说唱文本是香火戏一大支柱。其中丰富广博的各种故事传说,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说唱形式,可以与省内外任何一种曲艺形式媲美。多数学者认为:二十多万言,近十七本《唐忏文》,是吴承恩写《西游记》前,可能得到的一个“的”本。
香火戏更多的反映是楚文化的:《天问》与《浑天元》,《大招》、《招魂》与《叫号》,《晚事》、《过关》都能互为解读。
《唐王游地府》、《魏征斩龙》、《柳毅传书》,特别是“各种名物小唱”等等,都能够在敦煌民间俗文学中,一一地找出对应来。
香火戏中的《耿七公》、《獭猫精》、《陈九龙》、《江漠林》、《大祭龙舟》、《刘结子》、《跳大王》、《扬四将军》等已形成了水神系列传说。
《斩龙》《灶君》《高王采猎》《马鞍鞭》《抽勾砍筹》等等是民俗研究中稀有的文本。
其他不见经传的“忏文”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民间文学”的载体。单就它的“五更叹”系列小唱来说,如《叹五更》、《哭五更》、《补五更》等已是民歌中一种独特的文体,是套曲之祖(见《再说赚词》)。而香火戏祭祀中的各种祭文、神曲:如“火谢词”、“序文”、“牒文”、“解厌咒”、“敕文”等等,是一篇唐宋佚文。韵文说唱中的拆字歌,“故事传说”、“寓言吉采”、“时令嘌唱”等,是一本本妇儒儿童的“启蒙读物”、“扫盲课本”。
香火戏中所有的文本是研究江淮“方言、土语,谐语、歇后语、谚语、俗语”等可贵的资料。
歌舞音乐
金湖香火戏是歌舞的、是音乐的。《踩五花云》,早已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中。剪纸作品也多有收入“国展”中,众多的民间文学形式,说唱内容以及众多曲调都为地方戏曲所吸收。它不但包罗古代,“天地人间”万象种种,也象诗经一样“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更“可以歌,可以舞,可以扮,可以演”。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活在民间的混合式的俗文化,可以称得上是江淮的小“敦煌”。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评价说:“是没有纳入以前的文献记载的,其内容也很广泛,诸如韵令竟唱、酒神歌、民歌、民午、古曲、法曲、水词、串词以及十二月珠倒卷帘,占星歌、莲花落、打略拴搐之遗音等等,也远远不是戏剧领域的问题所能涵盖的。”专家认为金湖县“香火戏”存在的价值,应和《吴歌》、《扬州清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古曲小唱
金湖“香火戏”说唱中各种冠以名号的小唱,是一种类似史称为“打略拴搐”关目。他们的出现,对于“民间戏剧”的基本构成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香火们必须熟记的“水话”;也是民间地方戏剧的“水词”,“串词” 。如:《鸟名歌》、《鱼名歌》、《十二月珍珠倒卷帘》、《廿四节药名歌》、《占星歌》、《二十八宿歌》、《五方星斗歌》、《六十甲子歌》、《十二宫辰(生肖)歌》、《稻名歌》、《药名歌》、《骨牌歌》、《纸牌歌》,又如《耍令》、《叫卖》、《拉大洋片》、《膏糖》、《押宝》、《桃八根索叫卖》、《看戏》、《莲花落》、《叫声》、《对联》、《吉采》、《连字歌》、《拆字歌》《叠字歌》《花名歌》《顶针续麻》、《姓名歌》、《劝世歌》、《贤人叹》、《历史朝代歌》、《好汉武松歌》、《民间故事小唱》、《寓言歌》、《风花雪月》、《渔樵耕读》……。这些类似的唱段,是“香火戏”中的非主流文字记载。但丰富的程度令人赞叹,是敦煌俗文学研究、地方史志鲜活史料。
来源:余清利《酬神娱民香火戏》、快懂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