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最新资讯 > 快讯 >

宁都中村傩戏展演 亲切的乡音,熟悉的味道,这就是家乡的记忆

发布日期:2023-02-01 20:05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宁都被誉为客家祖地,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而宁都中村傩戏是赣南地区至今唯一发现的傩戏,是客家傩文化的代表,被称为“戏曲活化石”,是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源自3000多年前的迎神庙会,是人们驱除疫鬼灾邪、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民俗活动。

 寄予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我们是赣南地区唯一存有傩戏的村落,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60岁的郭家春是宁都县黄石镇中村客家傩戏团团长,也是该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中村坐落在宁都黄石镇,位于琴江、梅江合流所形成的三角地带的中心,古时水运发达,是古代中原通往东南的咽喉之地。据《汾阳璜村郭氏十修族谱》载,至今还传承着傩戏的郭姓,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从营上迁此建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傩戏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随着客家先民南迁至宁都。

“中村傩之所以叫傩戏,主要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哑傩,它是开口傩,不仅有唱腔和对白,还有较完整的剧情。”宁都县黄石镇文化站长曾敏介绍,中村傩戏在当地群众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寄予了村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每年农历正月和九月,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附近村民都会慕名而来观看傩戏表演,祈祷平安。

中村傩戏,不是单纯的的娱乐舞台,保留着原始宗教和家族礼仪活动的影子。戏里戏外,乡民无不热忱肃穆,固定的仪轨、程式,透着敬天事人的庄重。观看傩戏表演,人们仿佛进入一种从未断流的古老文化的缤纷神话世界,在这里,人们感受先祖们开拓奋斗的精神,感受贯通数千年的历史感和天人交战的命运感。

古老神奇的中村傩戏是客家文化的瑰丽宝藏,不仅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被誉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它集中、系统地保留着独特的古老文化。

 

客家人悠远的乡愁

“亲切的乡音,熟悉的味道,古老的傩戏,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常年在外工作的黄石镇村民郭东北,前不久回到家乡又重新领略了傩戏的震撼,心中感慨万千。浓郁独特的客家乡风民俗,勾起了游子心中浓郁的乡愁。

“春节期间,我非常期待傩戏的演出。”今年60多岁的村民郭流民介绍说,从他懂事的时候就开始追着傩戏队伍跑,从小时候觉得好玩,长大后对自然、传统文化的敬重,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过年没有傩戏活动,总觉得少了什么。

“傩戏是我们的文化宝藏,是我们乡愁的寄托。”黄石镇宣传委员刘静介绍,宁都客家人对乡愁的敏感度极强,傩戏历史悠久,其中就有浓郁的乡愁情结。

如今傩戏早已和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习俗融为一体。每逢傩戏巡演时,村里人早早提着装满了香烛、鸡鸭、鱼肉、大米的竹篮站在门口等候。“福主”一到就鸣鞭炮迎接,有的还会请傩戏班到家里表演,热闹一番,借“禳神”尽情欢乐。农历九月的巡演往往恰逢传统重阳节,村民往往会把小孩满月、老人的生辰寿诞都移到这一天来庆祝。各家各户都把亲朋好友请来团聚吃酒,气氛隆重。

客家傩的当代传承

“我们的傩戏已成为当地乃至全国的文化名片,传承实在太重要了。”说起中村客家傩以及至今还传承着傩戏的郭姓大家族,郭家春总是感慨不已。“傩戏演员都是农民,他们绝大多数在外务工谋生,傩戏团的演出费用不足,很多传承人在投入傩戏表演与忙于生计中难以抉择。”

可喜的是,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的日益重视和保护,中村傩戏也从乡间田野登上了大雅之堂,曾赴南昌参加了国际傩文化节。宁都还专门为包括中村客家傩在内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提供固定的生活补贴,并组织专业人员对濒临消逝的项目资料进行收集。

对此,宁都县文化馆馆长宋节明表示,该县正在加大对中村傩戏在内的非遗项目的宣传和展示力度。专门邀请中村傩戏到宁都田埠乡东龙村参加非遗演出活动,并在全县文化惠民月活动中专门给他们辟出表演舞台。

与此同时,黄石镇文化站还与该镇黄石中心小学合作,将中村傩戏编成傩戏校本教材,对内容进行精细化,既保持古朴原始的风貌,又去除不科学的做法,通过开展傩戏知识讲座、编排傩戏节目,以“传承”“融合”“创新”的方式,鼓励引导孩子们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中村傩戏之美,树立文化自信,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保护者。

“我们学校2017年就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专门开设了傩戏兴趣小组,现在有20多个学生报名参加,他们都非常喜欢傩戏。”黄石中心小学教师陈欢欢介绍说,“为了传承好傩戏文化,我们还经常邀请中村傩戏传承人郭老师来授课。”

“以前找一个传承人都很困难,现在随着党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大家也转变了对傩戏的偏见,很多小孩都喜欢,我都收了好几个徒弟。”郭家春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