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最新资讯 > 快讯 >

中国傩戏:带上面具就为神,摘下脸壳就是人

发布日期:2023-02-06 20:10 来源:神州翰林院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带上脸壳就为神,摘下脸壳就是人”,所谓“脸壳”,在贵州德江土家族苗族的谚语中,指的就是傩戏表演必备的道具——傩戏面具

中国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艺术存在着一个传承和分支的过程,一个新兴门类,追溯到远古时期,往往糅合在一个未分化的混沌体中。而当戏剧史家循着中国戏剧的脉络往前回溯时,他们所探到的尽头,是一块面具。

传统傩戏表演中

对于中国最原始的演剧形态,即傩戏而言,傩面具具有非凡的意义。与京剧、越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戏剧不同,傩戏的演员在表演时须根据不同的角色需要佩戴形态各异的面具,以展示他们的性格。这些面具往往有着鲜艳的彩绘和夸张写意的线条轮廓,其造型的诡异奇特和生动传神,在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印象之外,还极其坦然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驱鬼逐神,驱傩逐疫。

根据叶长海《中国戏剧史》所写,“傩”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于早期社会人类驱鬼时所发出的“傩傩傩”的声音。在古人的认知中,这种声音带有一种诅咒意味。这是因为傩文化是在巫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最早是一种祭祀手段。

在殷周时代,驱鬼逐疫就已经成为了“傩礼”的主要内容,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十二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说明最迟在汉朝时期,傩祭表演中就有了歌唱、跳舞、嬉闹、打斗等手段。同时,如方相氏之类“黄金四目”“有衣毛角”的兽类面具也已经广泛使用。伴随着表演形式的逐渐完善,作为宗教文化的双生子,“戏剧文化”及其催生而出的美学景观也凸显出了强烈的个性。

踩红犁、衔热铁、捞油锅、开红山、吞火吹火,脚踩剑山,歌舞娱神,并结合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及夸张、华丽的硬面具带来的强烈的震撼效果和心理暗示,和固定表情的面容的失真赋予观众的仪式感和神圣感,这些因为相对闭塞的环境而得以在历史的变迁中依然完整保留的项目,无一不显而易见地呐喊着人类最本真的呼喊和需求,包括对原始的生命的崇拜,对太阳的崇拜、对死亡的恐惧和对自然的敬畏、对神灵的敬仰,以及其展现的特定的精神世界:不怕苦难,勇敢无畏,勇过难关。这种特别的艺术形式和特定的精神糅合在一起,于反复的展演中,不断唤起小到一个观众群体,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情感,进而使其领会内隐的精神蕴含,获得深沉的群体审美快感,最终化作一股强大而坚韧的凝聚力,激发出群体活力。

现在,虽然傩戏的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但在各类影视、游戏等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傩戏元素,显示了傩戏作为一种原始而独特的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