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武1971年出生,幼时开始跟随爷爷秦应凯学习端公舞,学会了全套技艺,13岁正式入道表演。家中珍藏有端公舞草本原稿等大小藏书200多本,各种道具、乐器、服装有100多种。
非遗世家:
祖祖辈辈以端公舞为生,秦大武是第七代传承人。爷爷秦应凯,1920年出生,薛坪镇沟堰村农民。19岁从艺,师从当地最负盛名的端公舞师闫启禄。爷爷嗓音洪亮,动作优美,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在几次大型端公舞法事活动中,主场能演出七天七夜不“塌场”,令当地群众无比敬佩。
爷爷曾任私塾先生,不仅教儒书,还教授端公舞“科书”。村民红白喜事都要请他捧场。办喜事时,小娃娃在旁边看着笑;大人看了不想走,沾沾喜气。
国际演出:
2007年10月27日,国际亚细亚理论研讨会第九届联会在南漳县召开,秦大武和妻子鲜活自然的演出,让人体会到楚文化古老的智慧,给与会的法国、韩国、蒙古、马来西亚、日本等国文化友人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以后,许多外国文化友人相继来到大山深处的薛坪镇探访端公舞千古遗风,并制作端公舞影视专题片在海外播出。10多年间,日本广电局、日本电视台、日本科教部先后12次进山拍摄端公舞。
传承培养:
秦大武夫妻俩先后带出了数10名弟子,他们最大的30岁,最小的只有12岁。他的小儿子秦明钢已上报审核为湖北省非遗端公舞第八代传承人。近些年,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漳河、冷水河、黑河、洛浴河、香水河等沮漳流域27个村。
向学员传授了端公舞的表演技艺,并建立省级非遗项目端公舞传承基地,对招收的学员免食宿费,而且给他们误工费,报销来回车费。而且还有来自襄阳市区的大学生。
文献收集:
早在1984年,南漳县原文化局成立专班,配合省、市文化部门进行调查整理,将端公舞收集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里。
同时不断整理、收藏古籍有200多本,还有各种道具、服装。这些道具也都是祖辈流传下来的,古老且珍贵。
媒体采访:
10多年来,央视以及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新闻机构,还有专家学者,纷至沓来。
2003年9月,央视海外中心专题部《走遍中国》栏目一行十余人,在薛坪镇录制专辑《荆山觅楚音》时,秦大武等人表演端公舞,重点是其中的“苞茅缩酒”。
2019年5月8日,央视10频道摄制组来襄阳古城江边拍摄端公舞表演,秦大武夫妇带着6名弟子到襄阳出演,沿途展示宣传吸引了不少村民,他们争相学习端公舞。秦大武表示,将努力传承文化财富,让端公舞重放异彩。
个人荣誉:
【端公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来源:襄阳日报、农村新报、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