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文献论文 >

溪上美术馆秦香:屈原与溪上藏傩

发布日期:2023-09-09 19:40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中国傩戏网整理:由溪上美术馆秦香发布在“ 红媒教育”微信公众号上文章,原标题为“屈原与澧水”征文(一):屈原与溪上藏傩。

屈原与溪上收藏的傩面并无直接关联,但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创作的作品,与傩密切相关。

后汉王逸在《楚辞章句》卷二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

2000多年前的屈原,放到今天,也是一枚妥妥的文艺青年。他将民间的祭歌重新创作,成就了大型剧诗《九歌》,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屈原创作《九歌》所依据的沅湘之间“以乐诸神”的歌乐鼓舞,其实就是民间的巫傩文化。

在人类早期,一些掌握了更多自然奥妙和生存本领的人,成为了氏族部落的首领。他们以各种神秘的仪式为媒介,和天地、神灵、祖先进行沟通,被尊称为巫。而那一个个神奇的图腾,一张张神秘的面具,一场场庄严的仪式,就是傩。这就是我们人类在社会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早期文明——巫傩文化。

这些繁复而庄严的仪式,被统治阶级利用改造,融入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礼,中国人的生活秩序和独特传统由此建立。曾经我们堂屋中供奉的天地国亲师,初一、十五的清晨,供桌上的红烛和代表天、地、先祖的三柱香,就是傩,就是礼,一个在我们民族中生存了千百年的仪式,一个在现实的今天也仍然有生命力的仪式!

但是,我们却对此却不曾了解或者视而不见!因为历史久远,因为世事变迁,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巫傩文化当作封建迷信,险些让中国的独特传统失去了根源,而国内对傩文化的研究也不过才二十几年,这对一个存在了数千年的文化现象来说,可能还有大量的文化密码尚未被揭晓。2500多年前,《论语》中就这样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尽管孔子对鬼神之事并不感兴趣,但他对乡人举办的驱鬼神仪式,却保持着足够的尊重。巫傩文化,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在农耕文化时代,楚地可谓巫傩遍野,难道仅仅因为楚人“信鬼而好祠”?随着6000年前的古城遗址城头山的发掘,4700年前的大型木结构建筑遗迹鸡叫城的面世,澧阳平原作为长江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已被确认。相较于城头山和鸡叫城遗址,同处澧州的优周岗遗址却显得有些落寞,人们一定想不到6000多年前,这里歌舞祀神的场面该有多热闹!2010年10月在澧县优周岗遗址发掘的6000多年的木雕傩面具便是明证,这个长60厘米、宽30厘米的木雕面具,与我们今天看到的傩面一模一样。

尽管我们收藏傩面具已有30年之久,但对优周岗遗址的木雕傩面具却是一无所知,直到2019年溪上美术馆建成,湖南省艺术研究所的孙文辉老师看到溪上藏傩,感叹我们让这些傩面具回到了它的故土,并跟我们说起优周岗出土的傩面具,他的《蛮野寻根》一书就是从澧阳平原写起,楔入点就是城头山和这个6000多年前的面具。这个面具勾连起了城头山、优周岗与溪上美术馆的联系,他说如果把澧县文物、自然景观与溪上美术馆的故事连接起来,一定是湖南省文旅融合的精品,也是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路线。

确实,傩文化作为南蛮文化的核心内容,地下出土的和地面传承的物证就在澧县,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优周岗遗址出土的面具说明澧州之傩,在远古时就存在了,到屈原生活的年代,它们还在广为传唱,其实直到今天,它们也没有消失,并且还保留了远古风韵。比如现存的汨罗打猖,与《九歌》有着相同的结构和内容,“湘夫人”即“游江五娘”,“大司命”即“九天司命”,“少司命”即“送子娘娘”,“山鬼”即“山神”,表演时都有相应的面具。比如澧州民间的土里戏,演绎的是土地公公和他三个老婆的故事,土地公公还在戴着面具表演。

从“酬神”到“娱人”,从傩仪到傩戏,尽管傩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变,但是附着在它们身上的古风遗韵一直都在,这是非常难得的。其中,沅陵辰州傩戏、湘中梅山傩戏、湘南临武傩戏、湘西土家族傩戏毛古斯、侗族傩戏咚咚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澧州傩却在沉睡中几近消亡,甚至无人知晓6000年前的傩面具就在这方水土。

所幸,溪上美术馆收藏的这300多个精美的傩面具,将人们的视线重新拉回到这片古老的土地。这些曾经助人度过苦厄、解除病痛、消除烦恼的神或者人,被溪上美术馆的创办者们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将它们陈列在楚人故里,向人们传达着最原始朴素的真、善、美。

作者:秦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溪上美术馆创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