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文献论文 >

唐治洲:以贵州傩文化博物馆为例 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浅析

发布日期:2023-06-30 10:42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中国傩戏网整理:唐治洲“以贵州傩文化博物馆为例 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浅析”这篇论文仅供您参考。 把您喜欢的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傩堂戏的魅力吧。

关键词 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文化;

前言:中国傩文化历史悠久,起源于古老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是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主要分布在贵州、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各地因风俗习惯不同,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傩文化圈。但时至今日,分布在贵州部分区域的傩文化群,面临着后继无人、文化断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的危险,亟须加强传承、保护与研究。地方博物馆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本文根据贵州傩文化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和日常运营,就如何保护傩文化中“傩堂戏”(图1)、“撮泰吉”(图2)、“地戏”(图3)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此得到交流和启发。

图1 傩堂戏面具

图2 撮泰吉面具

图3 地戏面具

1 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1.1 博物馆是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的重要载体

贵州地处我国的西南部,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原生态民族文化,由于受地理位置、民族习俗等因素影响,是我国傩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德江傩堂戏、仡佬族傩戏、安顺地戏等均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精神生活水平越来越丰富,如今傩戏、傩技流落到乡间,愿意观看傩面具制作、傩戏表演等活动的群体日渐减少,保护傩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贵州傩文化博物馆作为宣传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阵地之一,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建馆31年以来接待了大量的观众,持续向社会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知识,扮演着傩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传播和保护的重要角色。并且随着国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大量群众愿意利用闲暇之余到博物馆参观,感受黔东北地区及贵州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魅力,领略中华巫傩文明中傩仪、傩俗、傩技、傩戏的神韵,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加深对傩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1.2 博物馆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平台

博物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宣传和保护的主阵地,收藏、展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如何保护、收藏、研究、展示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博物馆变革和发展的主要趋势。当前,随着民族社会文化的加速变迁,傩文化中特别是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传承物品,正在逐渐消逝,特别是文物贩子开始盯上这些物品,使得传承百年的傩文化道具流失。近年来,贵州傩文化博物馆积极筹措资金,征集和购买了明清时期以来的各类傩案画、傩面具、傩法器道具、法书,聘请国内著名专家前来进行馆藏文物鉴定,把富有历史特性的传承物品保留下来,把典型场景、关键祭拜的环节保留出来,竭尽全力保护文化遗存,提升馆藏文物保护的综合水平。

1.3 博物馆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要阵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巨大文化宝库,是中华文明延续千年传承至今的生动见证。当前,博物馆在收藏、保护、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和重大的历史使命,是进一步体现核心价值、深化社会服务的重要需求,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符合新时代博物馆的发展规律。长期以来,贵州傩文化博物馆作为开放式的文化交流场所,为傩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提供了优质的交流和宣传阵地,馆内设置了“傩的起源和贵州傩文化概况”“傩文化的表现形式”“傩文化的艺术特色”“铜仁傩文化的影响和研究”“曲六乙捐赠精品展”五个部分展区,先后多次举办傩文化展演活动,搭建大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平台,还原和保护这种远古的原始文化,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傩文化、爱上傩文化,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形成保护傩文化的浓厚氛围。

2 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资金匮乏问题

民俗文物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生活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加强傩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把民间流传的文物征集到馆内保护好,是博物馆人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使命。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属于非营利性的文化服务机构,各项活动和工作开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虽然地方政府已经尽最大限度拨付资金,但是地方财力经费实在有限,工作经费仅够傩文化博物馆的正常运转,限制了珍贵实物资料收藏。近年来,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克服资金影响,积极自筹资金,完成了馆藏文物的鉴定,切实落实文物普查工作,馆藏文物数量有了较大提升。但若想长期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积极自筹和寻求资金,通过争取捐赠和征集购买的方式,使民间流传的文物得到保护,丰富贵州傩文化博物馆藏品数量,为研究傩文化提供更加丰富和珍贵的实物资料。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后继乏人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传承技艺的继承者与珍贵的文物同等重要,但由于受费用不足、群众文化需求改变、青年人社会心理变化等因素影响,傩文化传承受到很大的冲击,生存发展环境十分艰难,现傩戏演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轻人为数不多,演出队伍水平参差不齐,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局,除了老傩艺人仍然执着和热爱傩文化外,大部分年轻人无暇顾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逐渐放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尤其是傩戏演出使用的傩面具、傩服装、傩道具制作缺乏继承人,所掌握的傩艺无法得到完整的传承,严重影响了演出效果。随着演绎水平精湛的老演员相继离世,使得傩文化傩戏、傩舞傩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演出质量下降,缺乏观赏性,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所以博物馆应尽其所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提供发挥的平台,在社会群体与传承者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加大文物修缮、文创产品研发、博物馆陈列布展等方面专业人才培养,促进社会各界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方法缺失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静态”存储空间式的保护,更需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精神价值,采用“动态”开发式的方法,保护傩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生活中产生文化共鸣。当前,贵州傩文化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经常被外界忽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不断被边缘化。博物馆作为傩文化群体记忆的承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体现在物质和静态的层面,而且还应该结合当下现代技术,在如何提升公众兴趣、提升认知水平上下功夫,以其活态化的形式,将傩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真正激活其蕴含的精神资源,为观众留有足够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

3 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现实的藏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在观众与社会环境互动中,被不断地接受进而再创造,增强傩文化的认同感和持续感。这使得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应突破原有的思维束缚,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3.1 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沉浸式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展示博物馆文化空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要与时俱进,正确把握时代的脉搏,运用先进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贵州傩文化博物馆要依靠和借助全息投影、AR、VR、3D等信息技术,采用三维激光扫描、高清纹理拍摄、虚拟场景复原、三维建模等高科技的方法,还原和展示我国古代驱鬼逐疫的原始宗教活动仪式,让观众沉浸式观赏“上刀山”“过刀桥”“过火海”“口衔红铁”“脚踩红犁”“喊竹”等傩技表演,感受传统傩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带来的视觉震撼,充分激发观众的视觉、感觉、想象、情感和思维空间,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表演过程、传承方式等实现虚拟再现,让博物馆借助信息技术成为社会热点和大众的“打卡地点”。如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设计动作元素,让观众体验跳傩节目,在互动过程中增加游玩的趣味性,进而了解傩文化在民间的传承。再比如:国内有50多家博物馆先后推出用声音传播馆藏,用一种全新的模式去解读藏品,为传播和保护傩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思路。贵州傩文化博物馆要探索搭乘“有声经济”的快车,将傩文化建成为有声的博物馆,精心挑选馆藏藏品,讲述藏品的前世今生,让观众不仅能够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像,而且让那些无法来到博物馆的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去听傩文化故事,让观众用耳朵沉浸式“逛”博物馆,感受跨越千百年的时空回响,进而了解傩文化的传承。

3.2 深挖文化元素,开展个性化体验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不能脱离百姓日常生活,而文创产品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助推器,能够使傩文化传播得更广泛,更快速地直达广大群众的心底。

近年来,自故宫博物院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文创产品在网络迅速爆红后,国内各类博物馆纷纷效仿,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出带有自身馆藏特色的文化产品,使富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不断涌现。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根据清代《大观园图》,从图画中场景取材,推出创意金属书签;苏州博物馆借鉴《山水画册》图的艺术风格,制作成古风真丝团扇等。

贵州傩文化博物馆要学习先进博物馆的经验做法,致力于傩文化产品创意创新设计,发展以傩文化元素为主的文化产业,将傩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创新结合起来,在原有文创产品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内、省内知名的文化产业公司合作,积极探寻傩文化的独特艺术气息,借助傩文化中面具、舞蹈、服饰等传递出来的大量历史信息,结合傩文化色彩、纹理、图形、造型等艺术符号,将其融到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元素,将车挂饰品、钥匙扣、手机壳、书签等生活用品作为开发重点,设计出承载民族特色、具有文化内涵、富有艺术气息的文创产品,并在博物馆内开辟展销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傩文化保护更具有文化性又有实用性,让观众参观后把博物馆的创意产品带回家,让更多的年轻受众群体认识到傩文化的意义,既彰显博物馆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意义,又体现出文创产品的文化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

3.3 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互动式体验

博物馆的重要功能就是保存、收集文化藏品,但这些藏品往往以实物的形式存在,无法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缺乏生命气息。“事物的变化都有其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内因就是傩文化迸发出来的强大生命力,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这点非常明确无法撼动,而外因就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使博物馆更符合当下时代的发展需求,更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让这些藏品更具有生命气息。因此,贵州傩文化博物馆要挖掘傩文化藏品的生命气息,搭建人与人、人与藏品之间交流的平台,开展寓教于乐的文化教育体验活动,增强博物馆与受众的互动性,让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见解的人群对藏品进行交流,从外因层面把优秀的历史文化进行传播,让文化藏品活起来,融入日常群众生活。在以往的日常实践中,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已经借助“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日,举办傩文化专题讲座、流动展览、赠送傩文化书刊、傩文化创意产品展销等系列活动,创办“傩味春节”“DIY免费手绘面具”互动活动,让广大青少年观众在动手动脑创意的同时,加深了对傩文化的了解和喜爱,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互动。未来还需要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教育活动,依托博物馆,但不局限于博物馆,不断拓展活动空间,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利用率,实现博物馆资源社会化效应最大化。

4 结束语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傩文化物化于博物馆之中,成为贵州地区的文化象征,记录、反映文化过去与现在的发展历程,是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建立的初心。在信息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只有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重视对傩文化的研究,坚守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机制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力度,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让这棵大树根深叶茂。

作者简介:

唐治洲(贵州傩文化博物馆,贵州 铜仁 554300)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7期|44-47|共4页

作者:唐治洲;

作者单位:贵州傩文化博物馆;